推开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街道白马巷社区的雷锋生前好友张建文工作室的木门,一座雷锋铜像出现在眼前。每每擦拭着这尊铜像,雷锋生前的同事、好友张建文就像看到了自己久别的好友,在身边从未离去。
88岁的张建文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青年时期的他,曾先后和雷锋在望城县委通讯班、望城团山湖农场、鞍山钢铁厂等地一起工作,他们同吃同住,度过了相知相伴的4年时光。
一路走来,张建文深受雷锋精神的熏陶,致力于宣讲雷锋故事。
“我最难忘的就是雷锋对我和家人的关爱。我的信念只有一个:一心向党,讲好雷锋。只要我的生命不息,我的宣讲就不止。”近日,在接受政协融媒记者采访时,张建文追忆与雷锋相处的点滴故事,言语中满是思念。
雷锋生前好友张建文为雷锋铜像整理红领巾。 政协融媒记者 闫利鹏摄
“我们的关系胜过亲兄弟”
张建文随身携带的提包上,黑底黄字写着“忠勇精勤为人民”,字下印着的是戴军帽的雷锋头像。这个包,张建文用了很多年,左下角已经裂开了缝,但他却一直不舍得换,“里面都是我和雷锋交往的故事。”
尽管年事已高,但张建文思路十分清晰。放下提包,还未落座,张建文就翻出一张张留存的照片和雷锋精神的宣讲资料,用长沙话向记者讲述他与雷锋的初相识。
张建文和雷锋的情谊,始于1956年。“那时他还不叫雷锋,叫雷正兴。”张建文回忆,当时望城县委召开干部扩大会议,自己作为县委交通班的通讯员,抽调去做大会服务工作,雷锋则是安庆乡的通讯员,来张建文处领取物资。
“他的个子不高,笑起来像个学生娃,因我们都是年轻人,没什么距离感,一下子就熟络起来。会议期间,他只要没事,就来给我帮忙。”初识雷锋,就给张建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不久后,县委交通班人手紧张,张建文就向领导推荐了雷锋。一来二去之下,雷锋来到县委交通班工作,成为张建文的同事。“我比雷锋大4岁,他还像个孩子,我就照顾他,把自己的下铺给他睡。”那时,张建文和雷锋吃住在一起,工作互相帮助,不久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有一天,他们俩在宿舍拉家常,雷锋向张建文讲述了自己苦难的家史,当他讲到自己不满7岁就成为孤儿时,忍不住痛哭流泪。这让张建文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因为贫穷,我没有上过一天学堂,比雷锋也好不了多少,于是我也陪着雷锋一起哭”。
张建文出身于苦寒之家,母亲久病缠身,他时常在休息间隙回家帮忙,照顾母亲。张建文印象最深的,是雷锋对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一次,他跟着我回家,当他知道我生病的母亲和他一样,也是孤儿时,他就经常上门照顾和关心我的母亲。他将我的母亲当作自己的母亲一般对待,但凡有好吃的东西,都记挂着她,买给她吃。”张建文感慨地说。
此后,雷锋经常去张建文家干农活,雷锋的聪明勤快让张建文感动和敬佩,“我们的关系更是胜过了亲兄弟”。
“雷锋和我一起改名”
雷锋总是要求进步,不怕苦,不怕累。在团山湖农场工作时,他时常和张建文说:“我现在当了农民,我还想当工人,最后的目的是要去当解放军。”
1958年10月底,鞍钢、武钢以及刚刚创建的湘钢来望城招工,听到这个信息,张建文马上想到了自己的好兄弟雷锋,马不停蹄地赶了20余里路,把这个消息告诉雷锋。
雷锋听了十分兴奋,对张建文说:“走,我们一起报名去。”他拉着张建文就往县里赶。
走在路上,雷锋看到高高的乌山山峰就对张建文说:“我要趁这个机会改名,就改成‘雷峰’吧,站得高、看得远,就不会迷失方向。”
他还提出让张建文也改名,“你在旧社会,取名叫‘希文’,是希望有文化的意思,主动性不够,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文化,你就改叫张建文”。
在那个年代,改名是一种潮流,能把自己的名字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是一种骄傲。雷锋和张建文都对自己的新名字十分满意。于是,填写招工报名表时,两人各自郑重地把刚改的新名字写在了招工表上。
“国家缺钢,鞍钢是大厂,我是驾驶员会开车,我要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雷锋告诉张建文,自己要前往鞍钢做工人。
张建文不想离家太远,则报名湘钢。湘钢创建之初,首批工人要去鞍钢进行技术培训,所以俩人一起从湖南一路北上,来到鞍山钢铁厂当工人。
“其实我们两个改名字这件事,很多人并不知道的。雷锋牺牲后,他的事迹登载在报纸上,如果不看照片,很多人不知道雷锋就是从望城县委机关走出去的雷正兴。”张建文解释道。
后来,雷锋到部队之后,张建文在书信往来中得知,雷锋把山峰的“峰”改成先锋的“锋”,意思是在部队要冲锋向前的意思。
“毛主席故乡的青年觉悟高”
张建文一直珍藏着一张和雷锋在鞍钢工作时的合影,这张合影的背后,还有一则雷锋拾金不昧的故事。
1959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张建文约了几位湖南老乡一起去公园划船。在游玩路上,一位女同事捡到一个牛皮纸工资袋,打开一看,里面竟有40多元钱。
有人提出来,要好好吃一顿,在一旁的雷锋却不同意。他义正言辞地表示,这个钱不能用,这是人家的工资,要养活一家人,得想办法找到并还给失主。
“雷锋当下就说,今天聚会照相和划船的花销,我来出!”张建文声情并茂地回忆。
回到厂里后,雷锋和张建文等人按照工资袋上的厂址,把工资袋交给了鞍钢第一厂办公室。不久后,鞍钢总厂以黑板报的形式,向全厂公开表扬了雷锋等几个湖南青年拾金不昧的事迹,夸奖毛主席故乡的青年觉悟高。
在鞍钢与雷锋一起共事时,还有一件让张建文难忘的事。一天,妻子来信要钱,说母亲犯病了,但张建文手头并无余钱,打算下个月发了工资再寄。雷锋知道这件事后,悄悄寄出了近一个月的收入20元。一个月后,张建文再次收到妻子的来信告知已收款,他四处打听后才知道实情。
“我说我没这么多钱还给你,他回复你都不知道谁寄钱,你还给谁啊。”张建文感动地说,雷锋总是省吃俭用,却乐于助人,将积蓄四处捐赠。
“让大家了解真实的雷锋”
1959年,张建文母亲病逝,家中还有幼弟需要抚养,只能告别雷锋等工友回到望城,从事电影放映员的工作。多年后,雷锋的战友陈广生给张建文带去了雷锋去世的消息,张建文悲恸不已。
“陈广生是通过翻看雷锋日记,才知道我的信息,日记里有我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张建文不舍地说,他曾多次受邀去东北,走过雷锋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
有一次,一位教师看到《解放军画报》刊登了张建文和雷锋等人于1959年“五一”劳动节在鞍钢拍的照片,于是便邀请张建文来给学生们讲一讲雷锋的故事。
就这样,张建文走上了宣讲雷锋精神的道路,一讲就是50多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张建文先后在长沙各地中小学宣讲雷锋故事、弘扬雷锋精神,马不停蹄地为社会公益事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为雷锋精神奔走呼吁。
不仅如此,张建文还曾把自己家的堂屋改成“雷锋纪念馆”,他为参观者讲述雷锋故事,身体力行地践行雷锋精神。
“雷锋生前曾多次告诉我,共产党就是他的爹娘。我马上也要光荣在党50年,虽然我的文化水平不高,但作为一名党员,我会把雷锋的故事讲一遍又一遍,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雷锋。”在张建文的心里,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寄托他对雷锋的思念与不舍。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肖君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