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
走近住湘全国政协委员|何清湖:加大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培养力度
发布时间:2023-02-24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湖南政协新闻网

何清湖:住湘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


在住湘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的办公室,有一个书柜放着近200部他主编的中医药学术、文化、教材与科普类著作,随便拿起一本,他对里面的内容都如数家珍。


何清湖连续担任了三届湖南省政协委员,持续围绕中医事业发展、医疗、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建言献策。“履职平台更高,要有全国视野,也要发湖南之声。”第一次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何清湖表示,将结合长期在中西医结合教育领域积累的经验,通过前期深入调研和分析,撰写3件相关提案。


致力建构中西医结合学科系统


在何清湖身上,有诸多“第一”——


他是我国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开拓者和践行者,规划出版了全国第一版中西医结合的规范教材;他是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学的创立者,首倡湖湘中医文化;他是中医文化研究与科普传播的引领者,在国内首次提出“中医+”理论体系;他是中医经典文献整理的集大成者,总策划汇编了中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传世藏书(子库·医部)》《中华医书集成》丛书。


去年10月,何清湖荣获“典赞·2022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人物提名,是全国20名获奖者之一。这一奖项展现了他在中医药文化、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中医养生学、中西医结合教育等领域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各有所长,如何把两种医学在诊断治疗方面进行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最大化,是我们学科思考的问题。”何清湖希望围绕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建构中西医结合的学科系统和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20世纪80年代,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发展被中央提上日程。198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中西医结合”设置为一级学科,开始招收中西医结合研究生;1992年,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将“中西医结合医学”设置为一门新学科,中西医结合研究把学科建设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和历史任务。


因为是一门新兴学科,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如何设置和发展,专家们意见不一,也没有确定的思路,国内当时没有一套较规范、统一的中西医结合教材。当时30多岁的何清湖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全国中西结合教育方面的专家沟通讨论后,最终拿出了中西医结合教材编纂的思路和方案框架。


随后,由何清湖总策划,编辑出版了全国第一版中西医结合规范教材,并由他牵头制定了教育部的中西医结合教育目录。这大大推动了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执业医师考试、职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总进程。


作为全国最早开办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系主任,何清湖参与、推动并见证着湖南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上的实践探索。


经过30年的发展,如今全国已有52所院校被批准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相关知识体系以及教学师资已经比较完备,这为开展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本科教育夯实了基础。


推动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培养


在何清湖看来,中西医结合更能发挥全科医学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主要特点就是“病证结合,优势互补,求同存异”。


何清湖认为,需要充分发挥中西结合学科的独特优势,寓中西医结合教学于全科医学教育之中,寓中西医结合工作于乡村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之中,开办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本科专业,培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努力开创我国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教育新局面。


目前,我国培养全科医生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何清湖介绍,医学教育必须适应卫生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家率先在安徽、湖南、四川、云南等4个中西部省份开展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试点工作,这为培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提供了经验。


何清湖建议,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西医结合类设置五年制“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专业,明确其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培养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能力,做到“小病能治、大病能识、重病能转、慢病能管”,能在基层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从而构建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何清湖还建议,进一步促进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的学科分化,在职称晋升的学科门类增设妇科、儿科、肿瘤科、五官科等执业门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明确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的执业范围,对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范围进行分级管理。


此外,何清湖提出,应尽快启动对全国高等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进一步规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各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同时通过专业认证促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符合国际互认的标准,为提升专业的国际影响和竞争力奠定基础。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黄璐

图片由政协融媒记者闫利鹏、付栎、王宇轩摄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