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九三学社社员、湖南家门巷绿色食品企业负责人朱明灯便与桃源县三红村的村民们聚在一起,为即将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的饮用水厂和预制菜加工厂商量合同签订事宜。项目建成后,村民既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也能共享产业发展的成果。这是九三学社常德市委会凝聚广大社员和政协委员力量,全力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2022年以来,九三学社常德市委会通过“一个基层组织结对一个村(社区)”的方式,汇聚了一批关心农村发展、甘于奉献担当的九三人士和组织。他们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示范带动群众,引领同心风尚,通过技术支持、项目引进、参政议事、捐资捐物等方式,助推全面乡村振兴。
为乡村产业发展赋能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九三学社常德市委会整合多方资源和组织力量,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人才支持、项目搭桥等帮助,推动产业发展。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胡亿彬长期关注芦荻山乡特色小吃产业。驻大关庙村4年来,他与驻村工作队每周五通过微信“朋友圈”,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带货,销售额累计近10万元,打造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朋友圈。
“乡镇特色小吃已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手段,以芦荻山乡为例,当地制作的麻辣肉、豆花等特色小吃,价格便宜,口味绝佳,但由于规模不大,市场占有率不高。”为此,胡亿彬积极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建议扶持优质乡镇特色小吃,切实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在竹山村村部会议室里,村支部书记详细介绍了村里的产业发展情况,并重点反映了急需技术指导的难题,前来结对调研的九三学社农业支社主委李飞翔听后,当即表示将充分发挥九三学社科技资源优势,在水稻科学种植、水产养殖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随后,李飞翔与村民来到村里的双季稻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点和育秧基地,现场给予技术指导,给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
在朱明灯与三红村协商对接投资建厂的近半年多时间里,九三学社市委会委员、桃源县政协副主席、县工商联主席李廷芬也为此奔忙着,牵线搭桥,对接当地政府,积极助推项目早日落地。
“一对一”结对搭建服务桥
自2022年初开始,九三学社常德市委会便号召全市15个基层组织与村(社区)“一对一”结对,通过建立社员工作站,搭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整合九三学社九企合作政协委员工作室等平台力量,架起九三学社全面服务乡村振兴的“同心桥”。
在常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市委会主委呙滨辰看来,将自身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既是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等职能的创新之举,更是常态化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担任区县市政协委员的九三学社社员,依托乡村振兴实践基地,访民情、听民声、汇民意,仅2022年就提交有关社情民意信息10余篇。龚慧发挥专业所长,提出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建议,被多个部门采纳;牟杰智、胡亿彬结合乡亲们的诉求,提出加强节假日农村交通管理的建议;刘琪英提出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唐菁阳建议,要重视和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积极献言的同时,九三学社市委会还致力为乡亲们办实事。2022年3月,九三学社土木支社的土木工程专家来到结对的石门县长峪村,就健身场地问题进行实地规划设计,并现场解决了村部地面防潮防水问题。
在石门县鳝鱼村村级会议室的“临时诊室”里,九三学社经开区支社、职院支社和石门县小组的医疗专家们提供义诊服务,并为村民免费发放近200份、价值1.2万元的医疗包。在结对的桃源县会同村,九三学社常德职院支社送去了一批常备药品,还为老人们送上了通俗易懂的健康课。
2022年10月,常德遭遇输入性新冠疫情。九三学社武陵区支社及时将口罩、消毒水等医药生活物资运送至张家堰村。九三学社琉深支社先后为芦荻山乡、芙蓉街道和部分医院捐赠了20万个医用口罩、2000套防护服,满足基层所盼所需。
不让脱贫的乡亲返贫
位于石门县大山深处的长峪村,距常德市城区约4小时车程,地理位置偏僻,留守老人较多。受新冠疫情、夏季干旱等因素影响,刚刚实现脱贫的乡亲们面临着挑战。
“兜稳防返贫底线义不容辞,作为民主党派更要善于运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帮扶实际效用,不能让任何一位结对的乡亲返贫。”九三学社市委会积极展开行动,为结对群众的基本生活兜好底。
结对的脱贫监测户胡开艮身患尿毒症,饱受病痛折磨,花光了家中积蓄。除了节日慰问、住院走访,九三学社市委会组织土木支社为其送去慰问金和油、米等物资,并帮助解决了医保申报等问题。
今年春节前夕,结对的83岁黄世香正为家中熏制好的腊肉找不到销路而发愁。九三学社市委会机关干部了解情况后,马上在社员和亲友中发起“以买代帮”助农倡议,两天便将滞销的130多斤腊肉全部售完,并获爱心人士额外捐赠。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协助下,顺利在节前将5000多元送到了老人手中,让老人过了个“安心年”。
一个个项目对接、一次次热心帮扶、一场场送医送药、一篇篇社情民意信息……彰显着常德九三人同心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的情怀与担当。
文 | 阳梦琪 何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