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动态
三湘儿女齐努力 和美乡村露新颜——湖南乡村振兴创新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3-01-14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2022年以来,湖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大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扛牢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政治责任,展现乡村振兴湖南“头雁风采”,贡献出更多的“湖南力量”。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8%,比全国高1.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十强省第2位;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来之不易。湖南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以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省委书记、省长带头深入脱贫地区调研,多次调度有效衔接重点工作,推动各级扛牢政治责任。16名省级领导击鼓催征,联系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示范创建县,定期研究解决联点县的重点难点问题。五级书记带头抓,分管领导负责抓,农办、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三位一体”具体抓的推进机制有序运行,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增强对标对表的政治自觉蔚然成风。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提出后的第九个春秋,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浪中绽放三湘乡村产业之坚韧,于乡村振兴飞跃间浮现湖湘乡村建设之盎然,从“湘”当“有效衔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湖南将今天的拼搏铸成明日启航的船帆,新时代湖南“山乡巨变”未来可期!


党的二十大重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把“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优先发展”的领域,作为党的二十大后首次考察的聚焦点,其意义不言自明。2022年11月21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在省乡村振兴局调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下简称“有效衔接”)工作,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继续扛牢精准扶贫首倡地政治责任,以过硬作风、过硬本领、过硬担当,奋力推动“有效衔接”工作进位争先,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再立新功。


“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全省乡村振兴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推动全省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在“有效衔接”的道路上跑出“加速度”。2022年中央投入湖南“有效衔接”补助资金68.05亿元,省本级投入51.3亿元,均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对51个脱贫县、15个重点帮


扶县,投入补助资金分别达72.7亿元、6亿元,用于“有效衔接”和补上产业发展短板;拓宽融资渠道,与16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产业、就业协作帮扶等行动,1-10月全省新增涉农贷款2183.3亿元、贷款余额达1.87万亿元,分别增长13.5%、14.3%;新增发放小额信贷49.66亿元,贷款余额达104.13亿元,分别增长46%、34%;扎实做好金融支持,1-9月全省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支出146.38亿元,占全部土地出让收益的66.8%,开工17243户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竣工率99.33%。


“近三年安排易地搬迁资金达1.95亿元,支持产业项目1284个,配套建成就业帮扶车间1049个,30.35万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毛朝晖表示,将聚焦主要任务、突出湖南特色,加强统筹协调,以更强执行力推动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地见效,把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落细落实,确保我省“有效衔接”工作进位争先、走在前列,续写三湘全面乡村振兴新画卷,“确保到2025年,15个重点帮扶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实现跨越式发展。”


湖南政协新闻网

邵阳县塘坪村万亩油茶标准化示范基地。


夯实乡村振兴“地基” 赋能高质量发展“引擎”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022年,绥宁县投入资金超10亿元,实施30余个乡村振兴项目,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全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加强问题整改,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引导基层改革创新,让顶层设计落地生根。2022年,隆回县探索推行“一摸、二核、三问、四看、五必纳”的“12345”整改经验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肯定,并于7月26日在全国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强化组织领导,以问题整改为主线立梁架柱。“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谋其责。”“上紧发条”,省领导率先垂范,第一时间对照检查、校正偏差,制定方案,专题研究“有效衔接”工作,召开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会、全省大会进行安排部署;2022年以来,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4次、省政府常务会议9次、领导小组会议2次、专题会议20余次。“建章立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罕见旱情的双重挑战,坚持重点帮扶和示范创建“两手抓”,先后出台《关于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关于支持十五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跨越发展的意见》《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灾情影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十条举措》《湖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等系列文件和法律法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法制保障。“党政同责、条块联动、齐抓共管”,全省40多个部门和单位相继出台配套政策,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壮大立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乡村建设等方面,形成“1+N”政策支持体系。


从严监督检查,着力构建整改长效机制。“心有所畏,方能行有所止”,全面加强驻村帮扶管理,紧盯“有效衔接”领域作风问题,组织开展脱贫群众年度收入数据实地核查、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专项督导、财政衔接资金使用第三方评估、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全覆盖检查。“严以修身,方能严于律己”,完善防返贫精准监测帮扶、低收入群体重点扶持、干部结对(联系)困难群众、扶贫项目资产管护、帮扶产业协议履约和建立带农帮扶主体目录和联系制度等问题整改“回头看”长效机制。组织三级联动专项督查,实施干部进村入户“五个一”行动,实行“一县一清单”专项监督和“五个一批”执纪问责,调整撤换不胜任工作队员2514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87人,全面提升了整改落实效果和群众满意度。


夯实监测机制,精准落实帮扶措施。“但立直标,终无曲影。”认真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局操作指南“37条”,印发全省建立健全防范因灾返贫长效机制。在全国率先创建省级防返贫监测与帮扶管理平台,实现网络化管理,通过“线上自动与线下人工”“自愿申报与组织核查”“信息采集与数据比对”结合,规范识别纳入标准和程序,将防返贫监测年人均纯收入基准线由6500元提高至6900元,认定时间由30天缩短至15天以内,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增加到5593元/年。全省已将脱贫群众分为高质量脱贫户、稳定脱贫户、重点监测户、兜底保障户4类,对识别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脱贫户73.88万户,实施防返贫“五有”产业帮扶行动;对因疫情灾情等因素影响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识别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将114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纳入兜底保障,及时做到“套餐式”帮扶,动态消除返贫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提高站位,把建议提案办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集思广益谋长远,精准发力补短板。”2022年,省乡村振兴局共收到建议提案105件,其中省人大代表建议73件(主办件11件、会办件 62件),省政协委员提案32件(主办件5件,会办件 27件)。截至目前,所有建议会办件均已答复完毕,所有主办件、提案会办件正在按程序规范深入办理中。


湖南政协新闻网

石门县磨市镇黄龙岗村太平屋场召开屋场会。


瞄准产业、就业“火力点” 精准施策助涨农民“钱袋子”


百舸争流千帆竞,波涛在后岸在前。”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一头连着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动力后劲。”新宁县大力发展脐橙产业,全县脐橙种植面积超50万亩,年产值超50亿元,脐橙成了当地脱贫群众的“致富果”。湖南田园牧歌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返乡创业,第一年签约5000亩地开展农业服务,实现粮食增超9万吨,帮助农民节本增收超2亿元。2022年7月,湖南省在全国乡村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产业振兴造就了一个地方的潜力和底蕴,湖南正在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指出,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加大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探索力度,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稳定、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打造乡村振兴湖南样板。


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在“准”上下功夫,利用产业和就业两个重要抓手,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扶力度,多措并举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在“实”上做精细,把促进脱贫县特别是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在“好”上见实效,以脱贫地区为重点,发展壮大全产业链,每年支持培育100家左右龙头企业、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创建6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9个农业特色小镇,打造6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和20个“一县一特”品牌。以产业发展“组合拳”出击,推动了15个重点县的4167个村经营性收入增长50%以上,农商银行贷款余额增长10.65%。


加强扶持力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明大局方才有方向”,湖南将脱贫产业融入全省产业大布局,支持重点由贫困村、贫困户向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农户普遍受益转变,支持环节由种养向全产业链转变,全省脱贫产业接续梯次发展;建立全省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重点项目库,储备项目3011个,投资额42.9亿元,打造粮食、畜禽、蔬菜、油料、柑橘、竹木等优势特色千亿产业,规划形成12个核心产区产业集群。“敢担当才会有行动”,开展重点帮扶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升行动、企业上市“金芙蓉”跃升行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百企千社万户”培育工程、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行动,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建立脱贫地区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综合服务中心,在北上广等地建立展销馆,助力农产品“出湘出境”。


拉长链条“兴”产业,集中资源“扶”产业。“好钢用在刀刃上”,持续发展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推动线上销售、乡村旅游,促进脱贫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脱贫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有活干、有钱赚;目前全省“两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588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426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达到7.88万家;开展产销对接活动497场次,农产品销售额41.59亿元。“花钱花在裉节儿上”,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湖南相继在财政衔接补助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管理、驻村帮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实施方案;提高帮扶产业带动力,设立总规模达30亿元的省乡村振兴产业投资基金,下达51个脱贫县的中央、省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占比达57.96%,其中安排1.8亿元,支持疫情灾情较重地区渡过难关。


加大重点帮扶力度,聚焦支持帮扶重点县发展。“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差异化上求突破,在发展增收上谋出路。”出台支持1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跨越发展的意见,在产业发展上,实施“湘伴而行”产业协作行动,投入省内对口帮扶资金2.37亿元,力争为每县建设1个产业“飞地园区”,如推动雨花区与溆浦县结对共建“雨溆工业园”,建立“五挂钩五转移”机制,探索“一园一品一机制”产业帮扶模式,目前已入园企业7家,投资23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1亿元,同比增长300%。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千企兴村万社联户”脱贫产业帮扶行动,发动三一重工、蓝思科技等150家重点民营企业以及15家商协会结对帮扶,带动117.9万脱贫户发展产业。在基础设施上,优先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将农村公路建设补助标准上浮10%,实施小水源工程1015处,基本解决35千伏及以上电网重载问题,行政村5G通达率较年初提升34%。在生态环境上,将南山国家公园内生态修复任务纳入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在部分县优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加大稳岗就业,出台“十条举措”应对疫情和旱情影响。让发展指标有更多“幸福指数”、让发展成果有更多“民生含量”。“截至2022年11月底,全省脱贫人口务工251.5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18%。”“十条举措”明确,2022年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232.5万人以上,确保务工时长6个月以上人员稳中有增,确保因疫回乡脱贫劳动力及时再就业。主要做到“五个一批”:一是整合资源对接一批。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劳务协作对接留人留岗,组织51个脱贫县和长沙市各县区、重点企业签订劳务对接协议150余份。二是拓展载体吸纳一批。提高就业帮扶车间稳岗补贴标准,由1000元/人至2000元/人。就业帮扶车间逆势增加523家、达到6509家,吸纳6.6万名脱贫劳动力就业、较去年底增加8.2%。三是支持创业带动一批。深化“五创联动”扶持脱贫劳动力创建家庭农场,2022年1-9月全省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1.04亿元,扶持9748人创业,带动7万余人就业。四是公益岗位安置一批。结合乡村建设、疫情防控,因地制宜开发公益性岗位和临时性过渡岗位16万个,优先吸纳15.27万脱贫人口就业,较去年底增长4.45%。五是技能培训提升一批。将符合条件的脱贫劳动力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补贴标准上浮70%。深化“雨露计划”,提供面向就业困难毕业生岗位10万余个。


巩固提升“三保障”,全力抗旱救灾保民生。“纵向到底,推动资源下沉、服务下沉、平台下沉。”动态清零义务教育失学辍学问题,把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列入省政府年度真抓实干激励措施;推进脱贫户全员入医保,提高救助额度,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和30种大病专项救治;开工17243户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竣工率99.33%。“横向到边,明确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加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扶持力度,如38个学校、医院补短板项目投入使用,新改扩建配套农贸市场21个,新修建配套公路189公里,完善垃圾和污水处理场所312处。面对历史罕见旱情,湖南共动员抗旱力量约500万人次,完成农村供水工程1097处、维修养护工程4673处,有效保障了2100多万旱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组织14个技术专家服务组包片负责市州农业抗旱救灾技术指导,帮助解决保灌保供问题6800多个,实现了大旱之年无大灾,有效防止了因灾致贫、因灾返贫。


湖南政协新闻网

赫山区松树桥村美丽庭院一角。


湖南政协新闻网

浏阳市竹联村公共卫生间。


创新探索发展“湖湘特色” 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扬帆起航自奋楫,不负韶华更向前。”


“重点打造3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村,带动市县同步创建,其中脱贫地区占比超过43%。”2022年,汨罗市、娄星区、浏阳市、赫山区获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市、区)。


“将乡村建设纳入省内对口帮扶重点支持领域和驻村帮扶工作重点内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确保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这标志着“探索具有湖湘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工作重心加快转移的重中之重。“湖湘特色” 这篇论文被陆续写在广袤大地上。2022年7月,中国社会帮扶网数字乡村平台试点总结推广座谈会在洞口县召开,9月份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建设及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培训班在湘西州举办;全面推广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屋场会等模式,10个案例入选国家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网络祭扫经验做法得到国家民政部点名表扬;湖南省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户厕改造42万余座,得到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推介。


推进乡村建设改革创新,持续优化高品质生活“载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持续开展“一市十县百镇”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及示范村创建,大力推进“千村美丽、万村整治”工程和“同心美丽乡村”及湘赣边美丽走廊建设。用好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抓手,“建立专项任务责任、项目库管理、项目实施等工作机制”,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规划实施农村道路畅通、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等12项重点任务。开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城乡治理标准化、乡村振兴月例会等试点,探索建立脱贫群众参与乡村振兴激励机制。突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动绿色低碳绿色发展,打造一批“最美乡村”,完成60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70条纳入国控清单黑臭水体整治、110座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59个垃圾焚烧炉整改。


夯实乡村治理根基,不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立规矩,“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情况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采取第三方评估、交叉考核、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确保乡村建设项目质量和实际效果。抓党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省、县、乡干部双向挂职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全省共选派12784支工作队、33741名工作队员开展驻村帮扶;分层分类培训乡村振兴干部22万人次担当“领头雁”,在集中安置点设立基层党组织1024个,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637个。强科技,充分发挥8位在湘农业院士作用,每两个月一次开展“农业院士说三农”讲座,组建12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一县一团”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每县选派1名科技副县长、200名以上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宣传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加快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特色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农户”“好媳妇”“好公婆”评选宣传。“迎乡贤建家乡、改陋习树新风、兴产业振乡村”,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115个县市区出台惠民殡葬政策,全省村村制定村规民约、“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专项治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


“对标中央要求和群众期盼,我省“有效衔接”工作仍面临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还需巩固壮大,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能力还需提升,受疫情灾情影响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压力仍然较大,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任重道远等一些困难和问题。”毛朝晖表示,下一步,湖南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高质量做好“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聚焦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着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严格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以及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同时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加强干部能力建设,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持不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湖南政协新闻网


湖南政协新闻网


湖南政协新闻网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李戎 刘国太  通讯员 肖坤林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