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融媒记者许望桥
初夏的周末,走进隆回县岩口镇向家村,一座两层高的小楼里热闹非凡。
一间房子里,60多名孩子,在志愿者老师的指挥下,跟着音乐旋律,敲打卡洪鼓。
另一间房子里,十几个孩子聚精会神地看着央视《诗词大会》节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孩子跟着节目诵读起来。
最外边的一间房里,一堂“党史进乡村”讲座正在进行,村民们聆听着党史故事。
这栋小楼被称作归与书院,是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黄勇军、中南大学副教授米莉夫妇创办的第二家书院,之前他们在隆回县小沙江镇江边村创办了第一家归与书院。如今,这两家书院成了附近村庄孩子们放学后最喜欢去的地方,也被当地寄予了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文明实践中“铸魂”“塑形”的厚望。
归与书院支教志愿者与乡村孩子们合影,二排右一为米莉,二排左一为黄勇军
夫妻建书院 承载大梦想
黄勇军是隆回县小沙江镇江边村人。少年时的他,靠读书走出大山,来到北京求学。在中国政法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期间,他主攻儒家政治思想研究。这期间,黄勇军完成了对隆回花瑶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系统研究。
米莉是黄勇军的妻子,也是他的同学。2007年,两人受伦敦大学的邀请,前往欧洲访学。当时,他们和伦敦大学的教授们去了法国南部的一个农场,白天和当地农民一起挖土豆、摘葡萄、酿红酒,夜晚在星空下喝着啤酒聊天。2014年,已在高校任教的黄勇军、米莉再次被邀请到欧洲访学。彼时两人已经组成家庭,他们带着孩子一起,再访故地,在乡村里生活并研学了几个月。
在中国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长大的夫妻二人同很多农村青年一样,曾经一心想要离开乡土。但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乡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之间的二元矛盾愈发剧烈。城市现代化的同时,农村因为人口流失反而走向衰败。
两次在发达国家农村研学,体验了现代化农村生活方式的黄勇军和米莉,开始在脑海里思索中国乡村发展的新思路。
“乡村是有文明的,不是落后的天地,而是有生命力的生长空间。”黄勇军回忆,当时最大的感触就是乡村的传统文化不应该消亡,应该传承下去。回国后,黄勇军和米莉决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自己动手开展乡村文明教育实验。
之后,他们陆续参加了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组织的“古村落保护”课题调研,走访了省内外多个村落,加深了对乡村的认知和了解。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黄勇军说,千百年前,渴望回到故乡教育年轻人,是孔子寄托乡愁的方式,这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
2017年,不惑之年的黄勇军带着妻子回到故乡江边村,准备建一个乡村书院——取名“归与”,以承载夫妻两人关于乡村教育的梦想。
村里办论坛 乡村吹新风
黄勇军和米莉说服了家中老人,自掏腰包将破旧的祖宅拆掉,按照他们的设想建设书院。
2019年3月,筹办了3年的归与书院投入使用。书院共4层楼,白墙黑瓦,飞檐翘角。一楼的教室有些像旧式学堂,摆着方桌和木条凳;教室后面有一架黑色钢琴,再往楼上走,几间宿舍里摆着木质的高低床,供支教志愿者和研学家庭居住。房顶开着天窗,躺在床上就能看星星;书院还专门设有阅览室和非遗体验室……
黄勇军、米莉身边的高校教授、专家学者们听闻书院已经建好,都想来看看。
夫妻俩索性组织召开了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和乡村振兴国际论坛”,广发“英雄帖”,邀请了60多名专家学者来书院交流研讨,汇智建言。尽管这次论坛形式很草根,但胜在内容精彩,新华社、光明日报、湖南卫视等媒体都关注到了这个偏远乡村发出的声音。
2019年7月,归与书院正式开院,公益助学和公益课堂活动启动,来自中南大学、湖南师大及当地公益组织的志愿者汇聚到了一起。
开院前一天,黄勇军的母亲在江边村的3个自然组吆喝了一遍,夫妻俩心里没底,能来多少个孩子,估摸着,有30个就很好了。结果第二天清早,来了107个孩子,年龄从幼儿园到高中皆有,这极大地提振了夫妻俩办学的信心。
支教志愿者们纷纷拿出手头绝活:电影、动漫、音乐、诗词、插花……他们搭建了一个山里孩子们几乎未曾接触过的世界。
“公益课堂,孩子们来学都是免费的,志愿者们不拿任何报酬,最多时一天来了137个孩子。只要开班,平均下来每次有五六十人。”黄勇军说,他的父母以及哥哥还主动把志愿者们的食宿承担了下来。
米莉介绍,公益课堂设置两种“常规课”:在每学期放假前一个月开始,支教志愿者在放学后陪伴和辅导孩子写作业;寒暑假开展作业辅导和兴趣班。针对有专门技能的志愿者团队,书院会根据志愿者特长开设“灵活课”。
此外,书院还设置了主要面向城市家庭的研学项目,收取食宿等基础费用。
除了文化艺术知识,归与书院还设置了一门环保“必修课”,由志愿者团队带着孩子们沿书院门前的小溪捡垃圾,培养环保意识。
白天看日出,夜晚观星辰,围坐篝火旁唱歌、跳舞……高校的社团在这里为村民们开展送艺术下乡,同时还能体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生活。
江边村支部书记黄宇民说,教授们在村里搞论坛,在家门口就能欣赏精彩的音乐会和艺术演出,村里的孩子在假期和放学后在书院学习,大人们不再忙于打牌、搓麻将,书院给乡村带来了新风气。
归与书院,武术体验教学
长期做下去 影响更多人
江边村归与书院运行2年多来,陆续开展了关爱乡村留守儿童、认领微心愿、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支教、公益课堂等爱心活动,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高校、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今年5月7日,第二家归与书院在隆回县岩口镇向家村揭牌。
由向家村闲置的老村部楼房改造而成的归与书院,将联合政府、高校、社会、村民、企业等各方面力量,从乡村之中发掘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内在基因,打造“一村一课堂、一村一乡愁、一村一风貌、一村一公益、一村一故事、一村一经验”。
书院设置了大讲堂,让党史进乡村。志愿者轮流驻村,带领孩子们在乡村共享书屋阅读、学习、写作业,同时开通远程视频连线,线上教学、线下互动将成为常态。
“要长期做下去,成为影响更多人的书院。”在当天举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论坛”上,黄勇军表示,书院将继续坚持乡村公益模式,借助互联网在乡村和城市之间进行互动,探索互联网与公益相结合,完成城市和乡村的对接,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矛盾的问题。
黄勇军说,目前他们正着手在长沙市落地一个城市归与书院,探索以符合现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乡村重新变成年轻、时尚、有趣且前沿的话题,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大学生、城市爱心人士等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