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彪
烛之武是《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主角,在郑国遭遇秦晋两大国夹击吞灭之际,临危受命,凭口舌之力化解了一场巨大危机,立下了扶郑国大厦之将倾的大功,端的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就是这样一个奇才,却没有进入国君郑文公的高级干部队伍,如果不是危机来临,烛老先生的冷板凳怕要坐到油尽灯枯了。当郑文公请烛之武出山时,老烛积蓄多年的怨气终于有了发泄的机会:“下臣年轻时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没什么本事了。”潜台词是,我年轻时你没把我当一回事,现在有大难了,想起我了,太扯了吧。危机时刻,一根稻草也是救命的希望,面对老烛的牢骚,郑文公也顾不得国君的脸面了,开门见山作检讨:“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机降临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自我批评之后,晓之以理:“可是郑国一旦灭亡,您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啊!”言下之意,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老烛本来也只是发泄一下心中的不平,现在国君都当面作检讨了,再较劲就太没气度了,于是就接下了这个重任。
半夜三更时,老烛用绳子绑住身子从城墙上溜了下去,见到了秦穆公,一番口舌,居然说服了秦穆公撤兵而去,解了郑国之围。用今天的外交标准看,烛之武无非是从“利害”二字出发,击中了秦穆公的软肋——灭亡郑国就是壮大了晋国,壮大了晋国等于削弱了秦国。这个逻辑关系对一代雄主秦穆公来说,当然是一点就透。原来是出于义气帮助晋文公复仇,现在被老烛一说,还真是赔本的买卖,对不起俺不掺和了。的确,后来的历史事件证明老烛的远见卓识,秦晋两个大国为争霸主地位真成了冤家,打得不可开交。老烛用自己的成功证明自己的才华,也证明了郑文公的有眼无珠。
其实烛之武的遭遇一点都不稀奇,太平无事时代,你再有才华再能干,君王也不一定会用你,他们喜欢的是奴颜婢膝、吹吹拍拍、投其所好之徒。因为有智慧有思想的人大多有性格、有棱角,总能发现君王决策上的问题,总是不合时宜地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意见,给喜欢听好话的君王心中添堵,人家不冷遇你才怪!看烛之武和郑文公的对话就知道老烛真的很有个性,一开口就把郑文公顶到了墙壁上,换上别的机变之人,看到老大亲自来求人,显山露水的机会到了,定会感激涕零、不惜肝脑涂地,可老烛不领这个情,一吐为快,端的是性情中人。
事实上,在仅凭君王喜好选人用人的时代,如果不是国难当头,真正有才华的人是很难出人头地的。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是后世公认的大才吧,他和刘备的因缘际遇早成历史佳话,试想一下,假如当时刘备手下有几个半吊子人才,孔明先生那恃才傲物的性格,刘皇叔岂能屈尊俯就,诸葛先生怕一辈子得困守茅庐了。清末的左宗棠也是如此,如果不是遇上洪秀全造反,季高先生那自负的性格,怕也很难受到大小领导的待见,中兴名臣就没他什么事,只能当一辈子私塾先生了。有个性的人才不光领导不待见,还容易遭同僚嫉妒。诸葛亮为刘备重用,关羽、张飞好长时间都拿白眼待他。左宗棠得罪了总兵樊燮,差点掉了脑袋。烛之武的境遇推断起来也好不到哪里去,危机时刻一个叫佚之狐的大臣向郑文公推荐了他,并且话说得很满:“如果派遣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走。”可见佚之狐对烛之武的才干了然于心,但他平时却没有向国君力荐,其中未必没有嫉才妒能的成份。
嗟乎,太平无事时,真不知有多少极富才华之人因个性原因淹没于历史风尘之中啊!烛之武的境遇岂止是个人命运和历史陈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