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一勺】
女作家谢冰莹原名谢鸣岗,1906年生于湖南新化县大同镇。她的原名像男孩,性格也酷似男孩,用今天流行的词“女汉子”形容她,再合适不过。她被称为“中国第一女兵”,与成仿吾、陈天华两个刚烈男人并称“新化三子”。谢冰莹敢为人先,成为第一女兵,是其性格使然。而她能成为著名作家,则不能不提到为她编发处女作的老报人李抱一。
李抱一比谢冰莹大19岁,也是大同镇人。新中国成立后,从新化和邵阳两县各划出一部分组建新邵县,他的家乡划归新邵。李抱一在长沙办《大公报》时,谢冰莹在长沙女师就读。一天,她和两位同学去一个当师长的同乡家里吃饭。师长家刚买来一个小丫头,为了把小丫头调教得有大户人家的派头,师长太太要她走路给谢冰莹等几位同学看,要她们点评。两位同学用挑剔的眼光看着小丫头走路,要她按照她们的点评,扭着屁股走来走去。谢冰莹觉得她们把小丫头当猴耍,越看越有气。回到学校,她把所见所闻写成一篇小说,取名为《刹那的印象》。这是她第一次写小说,也是第一次用文字表达正义感和思想,第一次借文学作品斥责不公平的世道。小说揭示了小丫头不幸的命运,鞭鞑了师长太太和两位同学对弱小者的残忍和冷漠,作者自身勇敢侠义的少女形象也跃然纸上。
小说写出来后,谢冰莹想起在《大公报》担任总编辑的老乡李抱一。这是一位思想开明的文化人,曾深入水口山矿区采访,亲笔撰文批判矿主对工人的剥削。她想,自己这篇小说应该适合李抱一的胃口,于是,将小说署上笔名“闲事”,寄给了李抱一。
李抱一看到谢冰莹的小说后,被其题材和主题吸引住了。而那娟秀的笔迹、清新的文风,以及显现于字里行间的文学功力,更使他感到这是一棵值得培育的好苗子,于是,毫不犹豫地将她的小说编发了。
第三天,谢冰莹走进阅报室阅读《大公报》时,一眼就瞥见了自己的作品。当时,她非常快乐,走出阅报室就没头没脑地问一位同学:“你看今天的报纸没有?”那同学说:“没有,是不是有你的大作?”谢冰莹当时心里很矛盾,她希望同学知道她发表了作品,但又不好自己说出来,便说了声:“岂敢,岂敢。”便一溜烟跑了。
这以后,谢冰莹文学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女校未毕业,她就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并参加了北伐。她将极富传奇色彩的战争生活,写成《从军日记》,刊登在《中央日报》上,震动了当时的文坛。林语堂还把它译成英文,连载于《中央日报》英文版,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