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中医应对糖尿病:辨病加辨证, 个体化疗法——访糖尿病专家张崇泉教授
发布时间:2017-11-27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名医经验谈

  医家小 传


  张崇泉,1942年生于怀化洪江。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原副院长,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心脑血管病和老年病学带头人,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评为“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006年评为“湖南省名中医”;第三批、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10年国家首批确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崇泉传承工作室”;2011年荣获全国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贡献奖”。

  记者: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是富贵病,为什么以前少见,现代突然变成了常见病?

  张崇泉: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人体的糖代谢过程出现了异常,糖不能正常转化,导致血糖高,引发系列症状。现代人代谢性疾病高发,是因为生活好了,活动太少。以前吃不饱的时代有营养不良病,现代“营养不良”不是温饱问题,而是吃得不均衡造成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不足2%,而今天,发病率在城市人口中已上升到11.4%,在农村人口中也超过了8%,平均每10人就有一人是糖尿病。欧美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更高,可以说糖尿病是生活水平提高出现的新型疾病。

  张崇泉:早在2000年前,《内经》就将糖尿病叫做“消渴病”,“消”是指病人会出现消谷善饥的症状,吃的多却很饿,“渴”是经常口渴,饮水较多的意思。东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消渴篇”,那时就确定消渴病为多饮、多食、多尿,疲倦乏力、形体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是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再加上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因此,从预防的角度来说,第一要注意遗传和体质,糖尿病有70%的遗传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1/3后代将表现为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双亲患有2型糖尿病,其后代到60岁时,糖尿病发生率约为50%,另有12%伴糖耐量减低;母亲患糖尿病的遗传倾向高于父亲。所以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又有肥胖体质倾向的话,就一定要有强烈的预防意识。第二是注意饮食,古代消渴病在肉食为主的贵族中比较常见,所以得出过食肥甘导致消渴发病的结论。人到中年以后消化能力逐渐减弱,饮食要随之调整,元代名医朱丹溪说40岁以后要“茹淡”,就是饮食开始清淡为主,不是不吃肉,而是以素为主,适当摄入鱼、瘦肉、蛋类等优质蛋白。平时要注意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助长阴亏与内燥,多吃性平性凉的蔬菜水果如芹菜、黄瓜、苦瓜、冬瓜、柚子、苹果等。可适当饮用西洋参麦冬茶补气阴,葛根粳米粥生津除热,百合山药粥润肺健脾等。第三是情志调节,精神紧张的人内分泌容易失调,劳欲过度加重阴虚倾向,郁怒悲伤则伤肝,肝气郁结,内生肝火,郁热伤阴。所以心态调整很重要。第四是现代医学强调的,定期体检检查血糖、血压等指标。总之,生活中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就是防止肥胖,积极锻炼,严格控制口腹之欲,也就是俗话说的“管住嘴,迈开腿”。

  记者:中医治疗糖尿病有什么特色和优势?

  张崇泉:中医的特色优势在于辨病和辨证相结合,重点突出辨证论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中医针对糖尿病辨病治疗,传统上叫做消渴病,具有降血糖及改善三多一少症状的中药和方剂很多,如天花粉、黄连、黄芪、西洋参、太子参、麦冬、地黄、葛根、山药、知母、石斛等,以及消渴方、玉泉丸、三黄降糖汤等方剂。二,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另一优势,根据病人症状的轻重程度不同,中医分上消、中消、下消来辨证,上消属肺燥为主,口渴多饮症状较突出,治宜清肺润燥;中消属胃热为主,多食易饥,治法是清胃泻火;下消属肾虚为主,多尿症状明显,治疗要分清阴阳,属肾阴亏虚者滋阴补肾,属阴阳两虚者温阳补阴。三,中医治糖尿病的优势还体现在整体治疗、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总体病机是阴虚燥热,治疗以滋阴清热为大法。但病程日久,又可伤阴耗气,阴损及阳;病久入络,血脉瘀滞;阴虚内热,又可能风火痰瘀上扰;病久迁延五脏六腑,可能并发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以及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各种感染并发症等。中医对糖尿病历来有多种治法应对,如滋阴清热润燥法、活血化瘀通络法、益气养阴生津法、清热解毒消痈法、健脾补肾固精法、益气健脾润肺法、益气养心通络法等,综合运用,个体化辨证论治,就可以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记者:糖尿病采用中药疗法后,可以不服用西药降糖吗?

  张崇泉:我认为治疗糖尿病应该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各存所长,我们临床常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提高疗效。中医的特色是辨病与辨证结合,着重调节人体五脏的阴阳平衡,改善病人高血糖和三多一少症状,副作用较小,能有效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而西医治疗糖尿病的特点是降糖药物作用快速,针对不同病情,有双胍类、磺脲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降糖药。当口服降糖药无效时还有多种注射剂型的胰岛素可供使用。其不足之处是,某些西药使用不当或过量会引起低血糖、胃肠道反应及肝肾损伤等副作用。临床常见的是西药降糖,同时服用中药调理身体,延缓或治疗并发症。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病人需要长期治疗。在病程发展的各个阶段,每个病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临床医师要根据每个病人的体质情况、病情轻重、并发症情况,按照辨病和辨证结合的原则,来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方案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记者:现代人在糖尿病防治上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张崇泉:误区还是很多的。比如说“得了糖尿病一定短寿”就不对,实际上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控制的好,活到八九十岁很常见,并不影响寿命,怕的主要是并发症。其次一个错误的说法就是,糖尿病只是大人的事,实际上现在看来糖尿病要从娃娃抓起,首先就要避免对幼儿的过度喂养,肉类、牛奶、鸡蛋,喂个不停,唯恐小孩营养不够,结果造成大量幼儿肥胖症,不仅成年后很难减肥,也留下糖尿病隐患。特别是很多孕妇,饮食上大鱼大肉,结果生下巨大婴儿,孩子和自己的糖尿病罹患几率都增加了几倍。第三,就是很多患者以为中药也是像西药一样,一种药吃到底,其实中医最大的特色是灵活辨证,所以患者要每月定期就诊,随时根据身体的不适来调整用方,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各种并发症。其实服用西药降糖者也应定期复诊,调整药物和剂量。第四,许多患者认为得了糖尿病就是少吃主食,甚至不吃主食,这是错误的,饮食控制的关键是每日膳食总热量,所以糖尿病患者不是绝对少吃,而是少吃多餐,总量控制。各种食物都可以丰富搭配,但总糖分和总热量要适当。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