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学者、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到中南大学副校长、南华大学校长,再到农工党省委主委、省政协副主席,张灼华的人生不断实现跨越。
今年,张灼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从政协又“跨界”到了人大。
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研究
“政协不履行国家职能,为国家的政策、发展,建言献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要实现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我必须更加严格、慎重地行使权力。”作为一名政协人,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张灼华这样描述自己的体会。“这些天,我反复学习和思考如何在十九大精神指导下,更充分地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两高’报告。”
张灼华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印象深刻。
“基础研究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有所体现,但今年更明确地提出来了。”张灼华认为,有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才能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质量的发展。有的人对基础研究不了解,认为花钱难出成果,实际上,当一项基础研究实现突破时,就可能带动一个领域的突破,如中国在量子科学领域取得的成果,使得我国成为量子通讯技术的领跑者。
为罕见病鼓与呼
随张灼华从政协“跨界”到人大的,还有一份建议案。
“创新医疗模式、远程健康监测,这是我在担任上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时就提过的提案内容。现在随着人工智能、医疗设备的发展,时机更加成熟,我觉得作为新一届人大代表还有必要继续提出建议。”张灼华说,健康监测就是利用“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网+医疗中心”来实现的实时健康监测,预警疾病的发生,使病人得以预防或快速救治,同时帮助医疗资源下沉,减少对医疗资源的需求。
张灼华建议加快对健康监测的政策研究,支持健康监测的快速发展,支持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从简单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设备着手,快速发展相应的设备并推广,探索将健康监测纳入医保。
作为一名医学研究专家,张灼华还围绕“健康中国”,提交一份《关于加快对罕见病的研究、治疗、救助和立法的建议》。
“罕见病因为患病人数相对较少,往往被政府、卫生机构、医药企业以及社会公众所忽视。”张灼华说,罕见病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而且治疗费用往往十分高昂。对罕见病的认识、控制和治疗进展迟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和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
“科研是我最大爱好”
对于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张灼华这样总结两者之间的关系:“行政为社会服务,科研为人类进步。”
在他看来,行政和科研有共通之处。科研讲求创新、严谨,而要有效、高质量地行政,也必须有创新性的思维。“对于我来说,时间的分配上确实存在压力。”张灼华担任南华大学校长的同时,还担任着中南大学精准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并在中南大学授课。因此,每周都必须多次往返于长沙和衡阳之间。
张灼华坦承:“科研是我这一生的最大爱好。做了这么多年的行政工作,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实验室。”张灼华每周都坚持到研究所工作,指导学生实验,也从来没有中断过给学生授课。赴北京参加两会的前一天,他还在中南大学授课。
END
文|湘声报特派记者 程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