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正是早稻插秧时节,祁东县蒋家桥镇的水田都已插上绿油油的秧苗。这里处在衡邵干旱走廊核心地带,镇里有近3.6万亩耕地,目前镇里40名种粮大户流转了1万多亩耕地。
大片水田都已插上绿油油的秧苗
近日,政协融媒记者跟随祁东县政协蒋家桥镇委员工作室的委员们一起走访了当地多位种粮大户,记录下他们的种粮故事与期盼。
规模种植遇上管理难题
种田种成了蒋家桥镇最大的种粮大户,这是70岁的曾庆文这辈子最引以为傲的事。
曾庆文开始承包耕地是在10年前。当时,很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家里的田地因无人耕种变得荒芜。为防止抛荒,担任村支书的曾庆文流转承包了50亩耕地。
“小时候,我过过苦日子,靠野菜、粗粮来填肚子,对粮食有着天然的情感。”曾庆文说,他一走进田地劳作就满是力气,有使不完的劲,育苗、插秧、病虫防治,只要是能做的活,他都全身心投入。
曾庆文在田里拔草
古稀之年的曾庆文,头发已花白,但走路带风,做事也不含糊,开着三轮车往田地跑,一干就是大半天。采访时,他发现有块田出现缺口,水不断往外涌,他在田埂上健步如飞,麻利地将缺口堵住了。
曾庆文曾希望不断扩大承包的耕地面积,但在承包了2700亩耕地后,他放弃了这一想法。
“管理跟不上了。”曾庆文说,由于承包的部分耕地距离他家太远,难以顾及。目前,他承包的耕地维持在2300亩左右。
种粮大户汪南山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汪南山曾在长沙打工,2011年回老家承包了90亩耕地,如今承包了1100多亩。他说,由于少量水田的道路不太好,收割和翻耕等大型机械难以进入,导致耕种面积难以扩大。
这样的困扰,祁东县政协委员、蒋家桥镇委员工作室牵头人龙轶俏在专项监督中听到不少,也引发了思考:“在一些不规则的较小地块,农机无法发挥作用,种粮大户不太愿意承包这些耕地。为有效利用耕地资源、提升规模经营效益,应加快推进耕地碎片化治理。”
农机使用有喜有忧
农机的使用,在蒋家镇种粮大户中很普遍。
每到秋收的时候,种粮大户曾祥喜便开着自家的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里来回穿梭。当机器精准而迅速地“吞下”稻子,把一粒粒稻谷收入囊中,曾祥喜满心欢喜,“以前收割又脏又累又慢,现在省时省力省成本。”
曾庆文家有13台农机,包括育秧机、收割机、旋耕机等。以前这些设备都是他儿子使用,但去年儿子生病后,请人使用农机成为曾庆文头疼的一个问题。
“刚开始找了2个人,但他们不会使用所有的农机。后来,找了个合适的,一年工资7万元,还包吃。”曾庆文说,为了留住聘请的农技师傅,双方协议工资在年底结清。
购买农机也是种粮大户一笔巨大的开支,有的花费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现在购买农机,政府有补贴,减轻了不少负担。如果农机能够再便宜一些,质量再好一些,就更好了。”很多农户表达了这样的心声。
雇人插秧
尽管机械化种粮省时省力,但仍有许多工作需要人工来完成。多位种粮大户表示,因为村里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很难请到人做事,能请到的基本也以50多岁的女性为主。
到了农忙时节,由于雇请的人分散在各个地方,远一点的开车都需要半个小时。为此,种粮大户早上需要起得特别早,挨个去接,晚上还要一个个送回家。有的种粮大户给长期雇请的人购买了人身意外险,“就怕做事的人在田里发生意外”。
新修水利带来期盼
每年七八月间,曾庆文每天无论多晚睡,基本都会在凌晨3点左右自然醒来,然后,他常常趁着月色仔细查看水田沟渠是否正常。
由于蒋家桥镇时常遭遇干旱,且只有一个小型水库,缺水成为许多种粮大户面临的共同问题。此外,由于投入使用已较长时间,部分农业生产配套水利设施老化,给水田灌溉带来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蒋家桥镇正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设施建设,2021年共计投入资金800万元,较好改善了镇里6个村的农业生产条件。
新修的水渠
令种粮大户欣喜的是,为解决衡邵娄地区干旱缺水问题,2020年7月,作为全国172个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犬木塘水库工程开工建设,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投资最大的单体水利工程。
蒋家桥镇人大主席邓泽辉介绍,该工程的控制性项目九龙岭隧洞在蒋家桥镇,建成之后会有源源不断的水流进镇里的农田,“到时再遇到干旱,我们不用怕了”。
多方支持增添信心
不断上涨的种粮成本,是所有种粮大户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2013年,请人插秧一天是75元,现在一天要200元。”曾祥喜说,不仅是人力,农资也在上涨,去年尿素每袋90元,今年涨到了每袋130元。
“一亩田的成本近1000元,犁地100元、化肥200元、农药150元……”曾庆文算了一笔账,虽然压力不小,但他仍坚定地说:“我种粮的积极性不会变,我将一直种下去,直到干不动。”
多位种粮大户表示,由于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地方政府又大力支持,他们对种田充满了信心。
“遇到一些种植问题,镇政府也想办法解决了。”曾祥喜说,在他的带动下,两个兄弟也开始承包耕地种植,他的儿子曾栩去年也回来帮助种田。
“年轻人若都留在城市,将来谁来种地?”曾栩曾在城里开货拉拉,现在已经习惯了农村生活,“农村也有舞台,年轻人在田地中能大展拳脚、大有可为。”
汪南山在他的农资经销店忙碌
为寻求更多的收益,汪南山不断尝试多元化发展。现在,他不仅种粮、开设农资经销店和打米厂,还养了不少猪和鸡。
在龙轶俏看来,种粮大户可以探索延长大米产业链,增加大米附加值,推动提升当地大米产业整体水平。目前,蒋家桥镇委员工作室的委员正开展调研,聚焦种粮大户的需求,提供各方面的建议和帮助。
文、图|政协融媒记者 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