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诗画人生——诗画集《活着欢喜》序
发布时间:2017-06-09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文·画·书法|刘鸿伏





  我写诗的时间很早,1981年,我17岁,读大二,在《飞天》的“大学生诗苑”发表第一首诗,激动得通晚失眠。之后参加和组织校园各种诗歌活动,并开始狂读外国和中国诗人们的诗。除了上课和考试,就是写诗,最多的时候,一天写五六首,关在蚊帐里写。当时八个人一个寝室,只有一个小吊扇,40度的高温。现在想想,自己都挺感动的。短短的寒假,因为穷和回家的路太遥远,一个人在学校的寝室里过年。三十的年夜,到处都关门打烊,没地方买吃的,就饿着肚子在寝室里写诗、读书,没有寂寞也没有悲哀,诗写得挺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环境很差,有强烈挫折感,但依然爱诗。上世纪80年代起,我的诗从《诗刊》《星星》《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绿风》《诗歌报》一路扫荡过去,作品选入各种诗歌选本,被译成英文和日文,并出版了诗集。

  然而,我在30岁的时候,停止了写诗。当时诗坛已经不再纯净,开始成为江湖,山头、帮派林立,我感觉到了一种迷茫和不屑,只想一个人安静地写作。某天我在报刊上著文宣称自己不再写诗。20年过去也再没有写过诗!

  大约在一年前的某夜,我在荷花盛开的湖边散步,忽然有了一种奇妙的诗意的冲动,便一边散步一边在手机上飞快写下《别人埋葬不了你》,当时就发到微信朋友圈,并说,我要开始写诗了!出乎意料的是,诗被朋友们频频转发,并有人把它拍成了微电影。诗同时被一个大的诗歌网站发表,结果在十几天时间里,点击高达20多万。这让我很惊讶,现在读诗的人真会有如此之多吗?怀着疑惑,我陆续写了几首诗发到那家诗歌网,它们的阅读率依然非常高。诗歌的激情又回来了,大半年时间,我竟在手机上写下170多首诗!

  我喜欢这种喷发。捕捉一闪而逝的意像与灵感,它让我有一种近似探险家和猎手的兴奋,还有在惊涛骇浪上冲浪时那种把控语感节奏与思想的激动。随时随地,只需一个手机,多年来沉淀在心中的思考、观察、情感,包括对社会、生活与生存的解读,都喷涌、凝炼成诗。有些诗很奇特,有着多重主题,带着无法言说的意绪与考问,诗句是异乎寻常的;有些诗却是非虚构与在场主义的,它们有着很浓的当代生活气息。我在发朋友圈时,每一首诗都会配上一幅自己画的画,成为原创的诗画配,除了朋友们的喝彩和点赞,也同时引起一些纸质和非纸质媒体的极大关注,为我专门开辟原创诗画专栏。

  我要说的是,20年没有写诗并不代表我放下了手中的笔。期间我的写作涉及散文、小说和古代文物、文化多个领域,出版著作达20多部,尤其在文学创作和古文化、文物方面的研究和写作可谓收获颇丰。但我的确放下了诗歌写作,而有所专注。

  我在工作之暇还酷爱书法,并于偶然的机缘迷上画画。我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画盲,从未画过画,也从未拜过师,忽然画画只是两年前的一次兴之所至。但因为有多年的古代书画收藏鉴赏经历与沉淀,所画皆出自心意与一时所感所悟,故能于不经意间得文人画意趣。两年零碎的业余之业余时间,居然作画数百幅,绝大多数为原创,其中有不少作品,得到业内外朋友好评,便觉得自古诗、书、画原本是相通的。

  我在想,人生如果缺少了诗意,活着必少了滋味与意趣。一个人心中有诗、有画、有远方,他一定是热爱这世界并对生活怀有激情的人。这本选集,无论诗与画,呈现的是真实的自我,我喜欢自然、自在的思考与表达。当然,我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做了一些个性化的尝试与探索,只想传达一种温暖的情感力量,更接地气,并留给读者更多的遐想和思考,就如国画中大片的留白。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