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伟林
2016年底,我被委派到县委党校新增加的扶贫村——龙山县石羔街道三元片区川洞村扶贫。来到村里后,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速准确地掌握贫困户的情况,通过走访和面对面交谈,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与需求。
为此,我基本上两天去一趟村子农民家里。为了不烦扰石羔街道、村干部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大部分时间我都是一个人翻山越岭走家串户,与老百姓唠家常、问情况、谈扶贫,把每户家庭反映的诉求都详细记录在本子上。
因为曾在三元学校从教5年,我对川洞村的情感深厚,与部分村民也有多面之交,来到村里后感觉十分亲切。作为龙山县新一批贫困村,川洞村致贫的原因与缺水、公路闭塞相关。我走访村第三组时发现,几户人家喝的水,竟然还是立在大门口边木水缸里的天然雨水;而交通不便,让他们的生活举步维艰。由于缺乏种养殖技术与引导,这里的产业也很难实现突破。即便是种了些能卖的蔬菜,养了些鸡鸭,销售也很成问题。
当初在校长面前,我曾表态,再苦再累,也要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为脱掉“贫困帽”而战,为加快地方产业发展而战。这是我的承诺,可是还不到一个月的走访,摆在眼前的扶贫难题一个接一个,让我压力重重。
不过,我坚信,在党中央、上级部门的亲切关怀下,只要对川洞村的真实情况摸透摸细,与贫困户的沟通更深入更接地气,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落到实处,就能让村民品尝到精准脱贫的果实,看到脱贫的希望 。
今年3月2日,我召集所有村干部开敞开式集体会议,村干部、村民代表们来到村部,围在一起反映问题、研究发展路径。
“第四组公路被运矿石的大卡车压得不成形了,遇上下雨,整个公路满是水坑,连筒靴步行都困难,这个问题要马上解决才行,不然出门都麻烦。”第四组组长一脸焦虑。
“我们现在最怕的是种菜遇上下雪、大雨天,破烂的泥土公路这里垮塌那里深沟,车子根本开不进去,菜只能烂在土里,换不来收入。”村主任说,“因为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很多空田土不知道种什么,也不知道卖哪些农产品赚钱。老百姓靠田土脱贫致富实在难呀!”
第四组组长也马上插言道:“我们组也一样,只要能卖出去,农民保证会多种点,就算要车子运出去我们也可以自己去找。”
一个多小时里,人人举手谈想法,对脱贫的那份渴望溢于言表。村民、干部们的话语让我意识到,困窘的现实环境让脱贫不是简单“发点钱”就能解决问题,需要从根本上通过产业带动脱贫,才能让他们过得更好。
川洞村海拔较高,这意味着“脱贫”路线必须从修路、通电通水开始,接着分类考虑它的产业开发,分步实施帮扶措施,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适合养什么就养什么。返回单位的途中,想着与村民交心的这些事,怎样让他们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成为当务之急。我知道,只有通过基础设施改善,把种植、养殖搞活起来,带着村民劳动致富、科技致富,才能叩开富裕大门,早点摘掉“贫困帽子”,奔上幸福小康之路。我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份川洞村脱贫致富的长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