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一位画国画的玩了许多年,没有声响。他借钱在省城开了一次个展,然后安排朋友以60万元的价格买去一幅画。这样一来,“影响”出来了,第二天,省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他的国画如何受市场欢迎,一幅画卖出了高价。其实,他的朋友只是个托,并没有真正出钱买字,那幅“名贵”的画儿至今压在他自己的箱子里。
生活中,像这位所谓“画家”一样,为了名声不择手段的人比比皆是。演戏需要脱吗?没关系,只要造出声响就行。写书需要加色吗?不要紧,能增大销量即可。书法需要人为地造些新闻吗?好说,有受众关注就ok……在这些人看来,道德、操守是忽悠老实人的,对于自己这样的“聪明人”,它们早就过时了。
名声这东西有没有好处?回答是肯定的。一个演员有名声,她演的电影、戏剧就有人追捧,片酬就会像春天的竹子唰唰地往上长。一位作家有名声,他写的文章、出的书就有人关注、购买,以后再发表文章、出版书籍自然会变得更加容易。一位书法家有名声,他的字就有人出高价,找年轻老婆、住豪华别墅便有了资本。只是名声说到底还得依靠实力的配合。没有实力,你的名声就像丢进池塘的石头,最初有些涟漪,最后无声无响。
我认识一个写小说的人,此君有些才华,在大刊小刊都发了些作品,然而,此君太想出名了,自费出了本短篇小说集,又是请人写评论,又是自己出钱开作品研讨会,最初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本省又有一颗文学新星升起了。但热闹了一年半载之后,二十年过去,他还是原来的那个他,依然是偶尔发点作品,依然是出书需要自己掏钱。
世界上有两种人最不在乎名声:一是底层的人,一是真正具有成事之才的人。底层的人往往缺吃少穿,他们的心力更多地放在获取温饱之资上,名声对他们是奢侈物,这种人是被动远离名;具有成事之才的人脑子里充满了“实”,随便干点什么都让人仰望,他们不在乎那点浅薄的名声,更不屑于自我炒作,此类人是主动地远离着名。
钱锺书在国立师范学院任教时,该上课上课,该探亲探亲,只是由着性情写了一部《围城》,结果成了著名作家;上世纪七十年代受命编写的《宋诗选注》,被后人视为经典之作;他精心撰写的《管锥篇》,更为海内外无数读者推崇。才华如此出众,成就这样耀眼,钱锺书一生却淡名如水:某高官请他赴宴,不去;中央电视台请他上“东方之子”,谢绝;外国汉学家要约见他,婉拒……
真正的名声就像知己,可遇而不可求,可亲而不可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