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当纸,手指作笔,我拥有了一份乐趣——与钟爱的慈善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14年3月至2016年8月,在2年多的时间里,我通过手机借助自媒体,传奇般地募集到了近3000万善款,使常德地区、岳阳地区以及新疆克州5000多名来自困难家庭的大、中、小学生得到有效帮扶,圆了读书梦。
用手指“玩转”慈善,这是我对“智慧慈善”的探索。其间的艰辛付出和荣誉光环,都成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我曾在临澧县民政局和常德市民政局机关从事专职慈善工作,后来又担任常德市社会福利院第一副院长。2013年7月至2014年初,我通过手机邀约社会爱心人士开展了“爱心温暖山里娃”及“微博助学?湘亲湘爱”两大助学活动,成功资助寒门学子200多名,为市福利院“三无老人”和孤残儿童引进了数十万元的捐助。
后来,在常德市网友们的极力推举下,我成为草根慈善组织——常德市微善风爱心联盟理事长。从“职业慈善”到“业余慈善”,角色虽然转换,但心中的那盏慈善之灯依然闪亮。
也许是“让天下没有失学的孩子”的美好召唤,或是面对面交接善款方式的吸引,微善风启动捐资助学伊始,响者云集,很快就聚集了满满的人气。2000余名爱心人士、数百余名志愿者纷至沓来,参与到微善风爱心团队。不到一年半时间,微善风团队在常德石门、汉寿、澧县、临澧、武陵、桃源、鼎城和津市等8个区(县市),连续举办了9次大型结对助学活动,平均每站救助的学生达到了273.5人。
作为受助学生信息资料的首发者,我每天都要在手机上接收许多条信息。对每位受助学生的资料和图片,我反复核实,通过繁琐的图、文编辑后,分别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空间及微信等多个平台上发帖。为增加资料的可读性、趣味性,方便团队成员、网友们转帖,我在每个学生的链接帖上,还精编一首言简意赅、一目了然的打油诗进行转发。如有一位读高一的男孩,我就写了这样一首诗来描述他的家庭:“母亲早就成亡人,父亲多年无音信。爷爷重病肝腹水,身体越来越不行。奶奶医院保洁员,微薄工资把家撑。类似孤儿‘高一’男,哪位好人献爱心?”
而对爱心人士的典型事例,我也会即兴写上一首诗及时予以颂扬。
像这样的打油诗,我已写了数千首。有朋友开玩笑说,这是我独创的“祝氏打油诗”,可申请专利出版。在我看来,这是自己长期从事慈善事业形成的一种独特风格。
编发学生资料帖子的快慢,能否及时回复网友们的提问,都直接影响到结对助学流程的运行。为此,我不得不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工作,到凌晨一二点是常事,有时还要通宵达旦。虽然辛苦,但我知道,尽快把家庭贫困的孩子的图文资料发出去,才能尽快结缘爱心人士。
出差的路上,家里,或是医院的病床上,都是我编发学生帖、与网友互动的“移动”办公地点。随时随地,脑袋和手指都在为结对助学而运转。
我患有较严重的糖尿病,在常德鼎城站助学筹备阶段,因劳累住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肚皮上插着高压棒,手背上别着吊瓶针,像木偶一样不能动弹,编发帖子因此变得异常艰难。有时手指划着划着,一不小心就弄掉了针头,鲜血直往外冒。为此,遭到医生护士的批评与埋怨,有时他们还强行拿下我的手机。我心里又焦急又无奈,只好巧妙应对。就这样在病床上和医生打着“游击”,保证了筹备工作的正常运行。鼎城一站,又促成了350名孩子和爱心人士的牵手结对。
世界已进入微时代,做慈善离不开自媒体。面对通信工具的日新月异,我总是像年轻人一样“跟潮流”、“闯前卫”,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运用。不为别的,就为提高慈善工作效率,使更多寒门学子实现上学的梦想。
“十年磨一剑”,“微博助学”成为我多年从事慈善事业开拓创新的一个社会服务品牌。创造全国第一个县级慈善网、成为全国唯一“微博助学”话题主持人、成立全国第一个“微信微博助学平台”,这是我利用自媒体在慈善事业上取得的三个“全国第一”,也是我引以为豪、闪耀着慈爱光辉的三张名片。
这些年,党和政府以及国家慈善机构也给了我许多荣誉,我先后荣获“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并被授予“中华慈善人物”,湖南省政府首届“湖南慈善奖”,常德市首届“十大新闻人物”,致公党湖南省委“优秀党员”、“社会服务先进个人”,致公党中央“优秀党员”、“扶贫开发全国先进个人”等。
凭借一双手和一部部手机,我通过互联网进行助学、助医、助残、安老、抚孤等慈善事业,常德及其他地区上万个贫困人员的生活因此而改变。未来,我仍将在这一方屏幕上继续书写慈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