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在一个小站停了下来。车外正下着滂沱大雨,站台上的人群蜂拥而上,让原本就拥挤不堪的车厢,被一股湿腻之气填满,让人喘不过气来。一位十岁左右的小女孩,随人流夹拥而上,又被左推右搡地挤进了一个小角落里。一滴滴雨水还在不断地从她湿透了的头发上滑落下来,钻进脖子里,小女孩一连打了几个寒噤。
列车开动了,车厢渐渐安静下来。小女孩从角落里挤了出来,她扯着乘客的衣服:“叔叔,行行好吧!给点钱。”乞求的神态与动作,坦然而娴熟。像拉着一张网,小女孩一个座位一个座位地行乞过来,不放过任何一位乘客,哪怕是那些正在熟睡的或一看就知道不会施舍的老农们。小女孩很有耐心地软磨硬缠,直至乘客拿出一两元钱,哪怕是一角硬币。待她来到我的旁边时,那双有些污腻的小手已捏着一叠不薄的钞票。
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位贫困山区的中年女教师,刚从北京领奖回来。对于小女孩,她似乎也早就注意到了,她怜爱地将小女孩拉到身旁坐下,关切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王丹。”
“几岁了?”
“十一岁。”
“为什么出来乞讨呢?”
“家乡涨洪水,我家的房子被冲走了。”小女孩一双大眼睛美丽异常,但眼神里已丝毫没有孩子的稚气和胆怯。对于女教师的问题,她仿佛已回答过千百遍似的。她扯着女教师的衣袖,有些不耐烦地说:“阿姨,行行好,给点钱。”那机械的语气让人听不出一点儿乞求的意味。但女教师并没有急于掏钱,她不无担忧地问小女孩:“你总不能一辈子都这样吧?以后怎么办呢?……”“你烦不烦?不给就拉倒!”小女孩“霍”地站起来就走,尖厉的声音引得车厢里的其他乘客纷纷站起来往这边瞧。
一个多小时后,就在大家似乎已经忘记这件事时,小女孩又折回到女教师身边,她是来道歉的。她说自己确实是父母被大水淹死后才出来乞讨的,说着说着竟呜咽地哭了起来。小女孩抽着鼻子对女教师说,她明天就不再乞讨了,她要回家,要读书。女教师听后激动不安,眼圈都红了,掏出20多元塞给小女孩,接着又从旅行包里掏出了一只发夹。那是只朱红色的发夹,精致漂亮。女教师用梳子将小女孩湿润而蓬乱的头发细细地理平,然后将红发夹别在她的头上。
女教师有点不好意思地对我说,在山区当教师清贫,这只红发夹还是她从北京买给女儿的惟一礼物。她停了一下,用手揉了揉眼睛,叹了口气接着说,这么小的女孩,理应呆在家里让父母疼的,却一个人流浪在外,怪可怜的,让人心痛。
就在女教师忧伤的感叹中,列车在一个小站停车了。小女孩下了车,站在站台上,不断挥手向女教师作别。那情景让人顿生许多感慨。
5天后我旅游归来,经过那个小站时,天仍下着滂沱大雨。我将车窗拉开一点,想再仔细看看这个小站,好记住这个因女教师的善良而使人倍觉美丽的小站。突然,我看见了那只红发夹。小女孩躲在一位中年男子身旁,像是小女孩父亲的那位男子撑着一把伞,对小女孩说着什么。小女孩频频点头,然后奔向了列车。
似乎一切都未改变,拥挤的小站,滂沱的大雨,还有那漂亮的小女孩。我拼命地迫使自己不去想那只红发夹,但那只刺眼的红发夹,却毫不留情地走过一节节车厢,正一步步向我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