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湘人湘史|一湖碧水连天阔
发布时间:2016-09-09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在常宁西南陲的洋泉镇,有一湖,名天堂,是衡阳境内最大的湖泊。此前也叫洋泉水库。后因位于天堂山脚下又得此名。

  

  我们去的时候,阳光正静静地躺卧在碧水连天的湖面,翻动着一层粼光,水上白云闲适,蓝天清透,散发着一种和煦的气场。而湖四周的山岭,纵横交错,绿树掩映,紧紧地环绕着这一汪净碧的湖水,好像一对恋人深情地相拥在一起。此情此景,肯定会让无数寻幽之人充满不尽的遐想。

  

  天堂湖边的寨子岭上有着许多神话传说。小时候,我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明初瑶民奉满虎因不满朝廷统治,在寨子岭上扎了很多茅草人,准备起兵造反。但在即将成功之时,他的母亲因送饭误闯寨子岭,破了其法术,茅草人未能转化成征战四方的兵士。奉满虎功亏一篑,后逃至塔山,被官兵诛杀在鳌头村。

  

  古时候的常宁,是一个蛮荒之地,也是湘南瑶民的一个聚居地之一。瑶民长期居住在山区,过惯了不服徭役、不纳赋税的生活。统治者每每对他们进行苛重剥削,又加之地方官府、地主霸占瑶民山林,逼使他们起而反抗。明洪武时期,湘南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瑶民起义,塔山“奉系”只是其中的一部而已。

  

  可以查到的《嘉庆常宁县志》有这样的记载:“洪武28年,常宁又遭奉满虎、夏奇结峒瑶为乱,朝廷派杨景来讨,命自板桥进剿,邑有上、下板桥,贼巢据上板桥南又20里,军士误认从下板桥起,遂至血流,玉石俱焚。”统治者为了挽救其在该地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纠集了数十万官兵,先后三次血洗湘南,对瑶民进行了血腥的镇压。这也是造成明朝初期常宁人口剧减的一个重要原因。

  

  伫立湖边,岁月的风烟虽已遮掩了那些奋起反抗的瑶民身影,但我们依稀能够听到当年战马萧萧的哀鸣,勇士们悲凉的呜咽,还有百姓沉重的叹息。

  

  三国时期,吴国吕蒙是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将军。其实,常宁也走出了这样一位将军,他就是出生在天堂湖畔的湘军将领秦三元。

  

  秦三元是洋泉镇严冲村人。少年时身高和力气都超过同龄人,是个标准的帅哥,而且食量过人,据说一口气能吃掉半斗米,10多大碗饭。到了清咸丰四年(1854年),秦三元已经13岁,但从未入过学堂,个头却长到了五尺有余,相当于现在的1.8米多。秦三元“少有侠义之心”,是个爱打抱不平的主儿。因为家中贫困,面对一个这么能吃的儿子,父母也没有办法,只能唉声叹气。恰逢此时,常宁人唐训方,在曾国藩的授意下,回乡招募湘军,组建训字营。父母立即叫秦三元从军。至于他起初在湘军中干什么?史志中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伙夫,一说是扛旗力士。但两种说法都证明,他只是湘军中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

  

  一个偶然的机缘改变了秦三元的命运。1856年,唐训方的训字营随胡林翼镇压太平军。在攻打襄阳的时候,秦三元为胡林翼挡了一箭。此后,得到这位与曾国藩齐名的晚清中兴名臣的器重。胡林翼先是要他做了自己的侍卫,后又任命他为湖南镇筸镇(今湖南省凤凰县)守备,后又累迁至岳州参将、湖北抚标中营参将等职。用现在的话说,他先是当了凤凰县的武装部长,再出任岳阳军分区副司令员,后又调至湖北军政长官胡林翼身边担任要职。

  

  胡林翼也像孙权劝勉吕蒙一样要求秦三元勤于学习。秦三元自己也感到缺乏文化,不利于以后发展,于是聘名师教授。秦三元没有辜负恩公的期望,数年之后,便“通晓诗文,从文盲而成儒将矣”。史志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可以证明。

  

  一次,岳州的官员们在参将府署设宴饯行一位调离的官员,有人提议赋诗送别,希望担任岳州参将的秦三元也来一首。这似乎有点想让其当众出丑的意思,因为秦三元给他们的印象只是个骁勇善战的武将。谁知,秦三元踱着方步,片刻工夫,便从容口占:诸位吟诗来送别,我攀杨柳将枝折。隔江一片蓼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吟罢,座中各位官员都觉震惊,无不折服。

  

  正因为秦三元的勤奋好学,此后,他还被授予花翎副将衔,享二品顶戴,封振威将军。晚年,他和唐训方一样辞官归里,仍住在洋泉家乡的茅屋中,粗衣素食,像一个乡下人一样,深切细微地感知着生活,体察着百姓的疾苦。加之长期的潜心研学,他在诗学方面又跃上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层次。

  

  离开天堂湖时,车子转过一弯又一弯,沿途峰峦叠嶂,树影绵绵。轻轻的风飘来,我仿佛听到了那些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追寻的足音。回头望望,天堂湖似乎比当初见时开阔了许多。我想,这方水域不仅是常宁一处别致的风景,也像是常宁的一双澄澈透明的眼眸,正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更加久远的未来。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