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难忘三江溪
发布时间:2016-08-19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我很困惑,为何靖州县锹里一隅,总有不乏让人心动之处。三江溪,这个距县城37公里的小山村,自从今年大戊节一见,便让我久难忘怀。若非偶然,或许这辈子都难与其相遇;若非用心感受,恐怕就算遇上也会错过太多的美好。

  

  三江溪又称苗头寨,光顾名思义,会以为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苗族村寨。实则不然。这里不仅有苗族,还有侗族、汉族,不仅有吴姓、谢姓、杨姓,还有蒋、胡、金、龙、卢、周、粟、张共十一姓。50户246人,姓氏繁杂、习俗各异,却水乳交融般繁衍生息在这偏远之地,不得不令人惊叹。

  

  问询这里的老人方知,三江溪也曾是吴姓一家独大的苗寨。《靖州直隶州志》记载:“州治苗寨二十有四。……寨市里苗九寨统名曰三锹。……三江溪寨寨长吴好凡,管辖烟民一十八户。”口口相传的回忆与笔墨纸端的历史互为印证,后人们的无尽遐想也就因之而来:想那时三江溪吴姓风光为苗头,逢节遇事,人不到场节不开锣事不起腔;想那时古道驿站连湘黔,四方商贾聚三江,人丁兴旺逾百户,家家常唱《锹里歌》。可惜好景不长,或是因数年烟叶连种,劳民伤土损肥力,以致五谷难生,而瘟疫渐起,吴姓没落,三江溪由盛转衰。

  

  所幸大自然有着强大而神奇的自愈力,时移境迁,三江溪的一切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党的民族融合政策和“五龙抢宝三江溪”的传奇,引得周边通道、贵州等地的异族异姓迁居到此,共生共荣。后来人吸取了老辈们惨痛的教训,数十年封山育林,让自然休养生息,聚神纳气。而今,站在寨中形似元宝突起的山包上,纵目四野,寰宇之下,沃土之上,五条山脉自前后左右簇拥着村落,青翠逶迤,气势雄浑。恰似五龙抢宝,又如琼鲸戏珠。三股清溪循山涧而下,环寨绕行,汇聚于寨门旁五龙桥下,径自东流去。山环水抱造就了人间福地,三江溪人的自豪感由兹倍增。

  

  而最让三江溪人感到幸福的是,这里的人心格外齐,感情格外真。小小的三江溪现在只是藕团乡康头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可就是在这,迸发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只要组长发话,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何时何地,在家务农、学习还是外出营生、工作的三江溪人都会很快集聚起来,为组上的事出钱出力出主意。多年来,组长换了一个又一个,可三江溪的这一传统却从未改变。两天完成309鼟石板路铺设,一月结束环寨公路硬化,一年建起了文化广场、对歌茶棚、停车场和公厕等,这种效率与能量,就一个村组而言,实属少见。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早在3年前,三江溪就已自发投工投劳筹资30余万元实施了污水净化工程,覆盖全组各家各户角角落落的污水处理管网,既承载着三江溪人对清洁家园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彰显了三江溪人敢为人先的睿智与勇气。

  

  尽管如此努力,三江溪却至今仍未走出市级贫困的阴影。山多地少,又无支柱产业,一直在致富路上苦苦追寻的三江溪人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了旅游业。如果说加强基础设施是为了筑巢引凤,那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就是激发内生动力。崇龙敬龙是三江溪人古已有之的信仰,多民族聚居呈现出特色浓郁的乡土文化:在这里,侗乡风雨桥与苗家吊脚楼交相辉映;侗族过侗年,汉族过春节,虽习俗各异,却举寨同欢;“饭养身,歌养心”则是三江溪人共同的爱好。

  

  基于这些,三江溪人攒足了劲儿朝着一个目标各尽其能:在外的宣传造势,广聚人气,争取支持;在内的策划活动、排练节目、搭台唱戏。男人们砍来青竹编起竹板长桌,削出酒杯碗碟烟灰缸。女人们煮好油茶备好饭菜,孩子们学吹芦笙练唱苗歌等待欢迎远方的客人。一切都取法自然,一切都是原生原态。对于未来,他们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依托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招商引资走产业化道路,争取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兀自沉思,是什么让三江溪人如此自信和豁达?是远古风水宝地的传说,是民族团结的力量,还是清光绪十七年九月首开锹里义学启迪智慧的潜移默化……这些,应该都是原由,但又不仅仅只是这些。我期待下一次更多的发现,期待三江溪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