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线
陈登斌:追逐“一流民办大学梦”21年|委员故事
发布时间:2018-06-24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湘声报
分享
640.JPG


    21年前,湖南信息专修学院(湖南信息学院前身)成立时,教室是租来的几间破旧房子,只有300来名学生;21年后,历经了3次搬迁的学校,完成了从专修到专科再到本科的三级跳。

  

  如今,湖南信息学院占地约1000余亩,有 1.3万余名在校学生,5万余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职场。这所办学特色鲜明的民办本科高校,在同类学校中首次拿下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

  

  一所民办专修学校为何能异军突起,升格本科院校?这离不开学校的创办者,省政协常委、湖南信息学院董事长陈登斌深藏在心里的“一流民办大学梦”。

  

  

投身商海 返乡办学

  

  “我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奋斗者、受益者。”谈及过往,陈登斌的眼神里闪耀光芒。

  

  1964年,陈登斌出生于常德一个农民家庭。19岁那年,他通过招工来到供销社工作,之后成为司法机关的一名工作人员。

  

  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逐步深入,24岁的陈登斌决定放弃铁饭碗,南下发展。

  

  带着300元,两套短袖、一套西装,还有一个从朋友那里借来的行李箱,陈登斌满怀期待地来到珠海。

  

  解放思想、按劳分配、讲究效率……这些新词给陈登斌强烈的震撼:“那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只要你做得多做得好,获得的就多。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有300多元,而内地每月只有100多元。”

  

  在珠海工作一年后,陈登斌又先后到深圳、香港、海南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因为想到更好的地方,求得更大的发展。”在海南,陈登斌创办了一家公司。

  

  “企业需要实用、专业、应用型人才,当时来应聘的有100多人,但合适的很少。”1992年,陈登斌回长沙招聘人才,却因人不好招深受触动,“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对接产业和岗位标准,没有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640 (1).JPG

  

  之后,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陈登斌在政府部门工作了4年,学到了许多,也积累了人脉。

  

  1996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新政策,民办教育的热潮开始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陈登斌敏锐地感觉到“发展教育的机会来了” ,随后投资300多万元,与湖南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当年招收了52名学生。

  

  办学的过程中,陈登斌深切地感悟到,要想全面实现自己的想法,最好的办法就是独立办学。

   

独立办学  从严治校

  

  1997年,陈登斌梦想成真,独立创办了湖南信息专修学院。当年,招了300多名学生。开学仪式上,他激动不已:“今天我们学校虽然小,但我们再过10年或者20年,一定会办成万人大学。”

  

  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理会陈登斌的豪情万丈,甚至有的人嗤之以鼻,认为他异想天开。对此,陈登斌只是一笑而过:“干,才是硬道理;不干,就永远没有出路。”

  

  办学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为此,在创校之初,陈登斌便邀请中南大学计算机系的几位教授为办好学校支招。

  

  “他们提出了在学校办信息专业的几套方案,学生学了真本事,才好就业。从严治校、严谨治学的发展口号也是当时提出来的。”陈登斌说,在给予师生信心的同时,自己强调得最多的是从严治校、严谨治学。


640 (2).JPG

  

  为了提升自己,陈登斌先后到清华大学、中央党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学校学习、充电、扩大视野。他不断完善和丰富学校发展顶层设计,构建学校的办学制度;同时,建立严格的竞争机制,加大考核力度,引进成功做法,奖罚分明,末位淘汰。

  

  学校的一位员工是陈登斌的亲戚,因不服从安排,造成工作失误。陈登斌按照制度严肃处理,还在全校工作大会上将其作为反面案例。正是依靠严格的管理,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此外,陈登斌还不断创新办学方式。自1999年起,他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在校学生家长来学校开家长会,对学校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价。

  

  在学校的招生简章里,写着这么一项内容:“向社会承诺,决不让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家庭经济贫困而辍学。”为了履行诺言,陈登斌自己每年资助5名贫困生,学校每年则单列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目前,学校已累计支付5000余万元,资助5000余名学生完成了学业。

  

  2011年,学校开展“道德银行储蓄”项目,将成果运用到学生入党、奖学金评审等学生评价之中。

  

  了解学生是否做课堂笔记、餐厅的饭菜质量是否达标……陈登斌对学校的每项工作都亲自过问,在他看来,严格的管理是送给老师、学生和家长最好的礼物。

   

 历经艰辛 创办大学

  

  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问题也随之而来。2003年,长沙市规划在学校里修一条街道,学校需要马上搬迁。


640 (3).JPG

  

  当时摆在陈登斌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带上办学几年留下的积蓄,急流勇退;要么征地建校,重建一所学校。也就在这时,陈登斌萌发了申请创办高职院校的念头,因为校园是租赁的,这一建议被一票否决。

  

  有人劝陈登斌:“留着钱享清福吧,还办什么大学,办教育是最辛苦的事。”

  

  “当时学校已有资产3000多万元,如果不办学,我后半辈子也很好过,但我不甘心半途而废。”陈登斌说,更让他放不下的是,学校一旦停办,2000多名学生将终止学业,给学生、老师带来的伤害无法估计。

  

  陈登斌最终决定搬迁新建校园,一心想“高起点规划,办一所有质量、有水平的一流民办大学”。

  

  随后,陈登斌变卖了自己的车子、房子、公司,全力以赴筹建新学校,还欠下了7000多万元的债务。而此时,许多同事看到学校面临困难,相继选择离开。

  

  但陈登斌没有退缩,他亲自担任校园建设工程指挥长,穿上胶鞋上工地,与工人同吃住,风吹日晒,应对各种矛盾。

  

  有一天凌晨2点,陈登斌突发急性肾结石,高烧到40度。但第二天,他忍着疼痛,又赶回工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投入1亿多元建设的教学楼、学生公寓等20多栋校舍,在半年多时间里拔地而起。因为过度劳累,承受的巨大压力,陈登斌的体重骤降20斤,40岁的人看上去像60岁。

  

  “高起点的学校规划,虽然让自己吃尽了苦,但从现在来看一切都是值得的。”陈登斌说,熬过黑夜就能看到光明,因为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崇高而光荣的事业。

  

  此后几年,我国高中毕业生迎来高峰,学校发展迎来契机。在还完所有债务的那天,陈登斌如释重负,倒头睡了整整48小时。

  

  没有债务,再加上各方支持,以及国家出台的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利好政策,学校一路凯歌。2004年,学校升格为专科,更名为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2014年,学校升格为本科,更名为湖南信息学院。


640 (4).JPG

  

  办学21年的陈登斌,也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湖南省创业标兵”“政协湖南省第十届、十一届委员会优秀委员”“湖南省民办学校优秀举办者”“全省百名最美扶贫人物”等30多项荣誉称号,被湖南省政府记一等功二次、二等功一次。

  

  

教育报国 立德育人

  

  新校园建成后,学校又投入1.5亿元,建设了全国高校首家“万兆数字校园”;投资10多亿元进行了二次扩建;投入1亿多元,对所有学生公寓按照四人间高配置标准进行提质改造;投入800万元,建成全省高校第一家面向教职工子女的全免费幼儿园;投资800多万元,在海南建成了全国首家教师度假基地;投入1亿多元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

  

  如今,学校累计投资已超过20亿元,且产权清晰,校产优良。有人问陈登斌,为什么不把钱留着?陈登斌回答:“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就像学院章程中所写的‘教育报国,立德树人,坚持公益性办学;办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应用技术大学’。”

  

  办学21年来,陈登斌从未有过寒暑假和节假日,每天几乎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即使再忙再累,他有两件事从未间断:给新生上入学第一课和给毕业生上离校的最后一课。

  

  在陈登斌看来,一所大学应是社会最文明、最具有精神和使命感的高地,办一流的学校需要管理高要求、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投入大手笔、发展高速度、人才培养高质量、追求高目标。


640 (5).JPG

  

  “我脑海里永远没有满足二字,评价永远没有最好,脚步永远没有停顿。”陈登斌希望把学校办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应用技术大学。

  

  “当我老了,在学校绿水青山中徜徉,听着朗朗书声,回首过往,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我并没有辜负。”陈登斌说。

 

END

文|湘声报记者 陈彬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