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上实验服,走进一个约1平方米的封闭空间,风淋10秒,吹走身上携带的粉尘粒;然后,进入窗帘紧闭的超净室,戴上可滤光的护目镜,在盖有遮光板的激光器上,仔细摆弄一块块镜片……
这是省政协委员、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院长何军教授进行光学实验研究的日常。
“我曾在做‘铁链畴反转’项目实验时,用激光电子束打在样品上,看到五彩斑斓、规则排列的图案,那种美让人惊喜。”研究激光光谱虽需长时间呆在黑暗空间,但何军很享受探索的趣味和美的发现。
2009年,因对一台激光器的向往,海漂10年的何军归国入职中南大学。2014年,40岁的他担任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院长,成为学校当时最年轻的院长。
作为中南大学超微结构与超快过程研究所(简称“双超所”)的副所长、光学组的负责人,何军被人称为“超人”。
从国内到国外
“稀里糊涂”开启辗转求学
高个、说话直率,喜欢爽朗大笑,这是何军给人的第一印象。问他当初为何会选择物理专业,何军扶扶眼镜,笑着直言:“最初感觉像被带入坑。”
何军上高中时,物理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92年填写高考志愿,父亲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就这样成为了吉林大学物理系的一名学生。
彼时,信息产业迅速发展,计算机、电子工程、财务会计等专业正吃香,也因此成为很多学生的专业选择。
“我对这些热门专业不太了解,后来才知道身边的同学大部分是因为分数不够,调剂到物理专业就读。”何军说,虽然自己是“稀里糊涂”地学了物理专业,但也慢慢喜欢上了物理。
读完本科后,何军继续攻读物理系研究生,对激光光纤的制备与传输特性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开始和激光打起了交道。那时,他对激光的操作还不熟练,偶然会被激光打到手指,“不仅疼,还能闻到肉烤焦的味道”。
临近毕业,何军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选择出国深造。这一波出国潮在何军心里荡起涟漪,他随后成功申请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的博士研究生,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2000年7月,何军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这里完备的物理数据库、便捷的资料查询以及频繁的学术交流,让他在学术上迅速成长。
然而一台实验设备的损坏,改变了他的研究方向。当时,何军正在进行的“光电晶体畴反转”项目研究,需要特殊的电子束刻蚀设备,且要根据科研情况不断进行改装。但在一次改装后,电子束刻蚀设备被损坏,无法再修复,这导致何军和导师所进行的项目被中止。
此时,导师的一位朋友向何军建议,可将“光电晶体畴反转”方向改为与其相近的“超快光谱技术”方向研究。何军随即展开与导师朋友的合作,重新学习相关知识,在两年时间内顺利完成博士学位。
从访问学者到最年轻院长
放弃高薪归国创立实验室
多年来,何军在国外求学、工作辗转多地,无论是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研究员,还是在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抑或是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他一直从事物理研究方面的工作,并且有意识地拓展专业。
而回国建立自己实验室的想法,一直是何军的心愿。
在向国内多所高校投出求职简历后,很多大学向他抛来橄榄枝,其中就有中南大学。
“可以直接在中南大学申请教授职位,院里科研经费一下来,优先给你买激光器。”时任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院长的杨兵初向何军发出邀请。
一台激光器对光学研究人员来说,就像鱼遇见了水。而它的价格高昂,让很多研究人员望而却步。“这台激光器可能要用掉院里当年科研经费的三分之一。”中南大学对人才的渴求和重视,让何军心生感激。
“当时,我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的年薪近30万元,相当于在中南大学任教的4倍。”有着归乡情结的何军,却一口答应了邀请。
2009年12月,何军回到祖国,成为中南大学教授。2014年,40岁的他就任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院长,成为当时学校最年轻的院长。
2011年,中南大学购买了第一台大型超快飞秒脉冲激光器系统。何军的同事、中南大学电子与物理学院副教授肖思对设备安装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激光测试系统的每一颗螺丝都是何教授和我亲手装嵌上去的,每一块镜片也是由我们慢慢调试好的。”
光学实验室里的仪器设备,都是何军的宝贝。平时学生们会轮值维护实验室,碰上学生放假,何军就会自己去维护这些宝贝。
从科研到育人
再忙也不懈怠教书育人
回国后的何军,为尽快在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日复一日在科研世界探索。
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验证了半导体纳米结构电荷空间分离可以调控电子或空穴自旋弛豫速率的概念,得到国际认可和诸多顶尖期刊杂志的引用。
为了确定二维材料黑磷的非线性光学特征和超快动力学特征,何军曾对一个黑磷样品连续测试了一个多月。“因为黑磷样品在开封后半小时就会变质,所以只能反复地二次制备样品进行测试,通过大量的数据,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谈起实验,何军字斟句酌力求准确。
采访中,既是同事又是邻居的阳军亮吐槽,经常隔着窗户看到何军房间里的灯光很晚才熄。何军连忙打断:“工作到很晚是坏习惯,要改要改。”
近年来,随着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超微结构与超快过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院长等头衔逐一加身,兼顾科研、教学以及院务工作的何军忙得像陀螺。但即使再忙,他对教书育人从未松懈。
“为学生未来的考博升学规划,何老师会特意和组里的老师召开了讨论会。”中南大学物理系研二学生王刚告诉湘声报记者,何军时刻把学生的学业与发展放在心头。
2017年,何军指导学生发现了黑磷量子点紫外的超快可饱和吸收,被国际权威杂志、物理ESI期刊《Nanoscale》以封面论文形式进行报道,这一成果对应用于激光器核心部件提供了优异的备选材料。
中南大学本科生院培养管理办公室主任刘铁雄,是何军的初中同学。他眼里的何军,爱下象棋,成绩好,如同象棋中的车肆意驰骋。为此同学们都叫何军为“何老车”。
有同学来长沙,何军都会抽出时间参加聚会,每次还细心地招呼大家吃饭前先留影一张。“热情,重感情。”刘铁雄说。
爱看科幻电影的何军,稍有空闲就会看电影:“最近想看《头号玩家》,这类电影有助于发散思维,这正是科研需要的。”
从被抢海归到抢海归
以己度人吸纳人才
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学者袁永波,被何军“抢”到中南大学的故事,至今被“双超所”的同事们津津乐道。
旅美7年的袁永波,在光电子器件研究方面拥有丰富经验。2015年,袁永波准备回国,在抛出大量简历的同时,重点联系其母校—— 一所海内外的知名大学。
当何军了解到,袁永波在美国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正是双超所高永立教授的朋友。何军立马联系了高永立以及袁永波的博士后合作导师,进行跨境的四方会谈,游说袁永波选择中南大学。
“会谈当时是美国的清晨,可想而知何教授为了这次会谈,等到了深夜。”袁永波说。
“双超所内集结了多位海外著名大学博士或开展合作研究的高端人才,你可以组建自己的团队,对人才的选拔拥有足够的自由度,可以申报‘青年千人计划’配套的科研资金、200平方米的实验室……”何军抛出的诚意,在几个月里通过越洋电话,反复传输给袁永波,两人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
袁永波思虑再三后,选择落户中南大学,成为湖南在2015年引进的唯一一个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学者。
“一边是母校,一边是学者们极力推荐的双超所的科研平台,几番纠结后,何院长的坚持和重视打动了我。”袁永波还记得,当时学校给他安排的过渡房,木地板损坏严重,何军获悉后立马安排人将木地板全部替换掉。
“不是挖人,可以说是抢人。”何军说,自己当时的心态就是以己度人感同身受。作为院长,不仅要在科研、教学上作出表率,更要关注和发展科研平台,吸引更多人才进驻学院,并下足功夫留住人才。
作为新一届省政协委员,在今年省两会上,何军提交了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引进和留住海归人才的建议。“我们要抓住海外人才回国工作的时代浪潮,尽量营造良好科研氛围,为人才发展提供便利。”何军说。
END
文|湘声报记者 肖君臻
图|湘声报记者 黄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