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2023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坚持创新在现代化新湖南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高位部署推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省委书记、省长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五大标志性工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院省合作等重点工作,树立了大抓科技创新的鲜明导向,充分彰显了省委、省政府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政治担当。
全省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突破1175亿元,投入强度达2.41%,均居全国第9位;高新技术企业净增超2000家,总数突破1.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突破3.3万家,同比增长70%;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近4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彰显出三湘大地劲吹科技创新之风,积极抢占产业、技术、人才、平台制高点,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贡献科技力量。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
何清华带领团队研制的山河阿若拉SA60L轻型运动飞机。
五大标志性工程立标打样 “4+4科创工程”筑梁立柱
省委书记沈晓明开创性提出,把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明确滚动实施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建设湘江科学城、“4+4科创工程”、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五大科技创新高地标志性工程,为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提供重要指向和遵循。
立足全球视野,着眼前瞻布局,聚力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湖南成立工作专班,紧扣4大攻坚行动17项任务,推进各地、各部门项目、任务、政策三集中,紧盯“4+35”项量化指标,持续强化常态化调度,圆满完成全年任务。
聚焦科技创新高地“五大标志性工程”,推动成立分管省领导任召集人的议事协调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梳理任务、项目、政策三张清单,加快落地见效。
长株潭自创区加快提质升级,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近8000家;湘江科学城规划体系逐步完善,7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40个项目在首开式上开工、揭牌或签约;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布局建设马栏山实验室,认定第二批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培育)基地22家。
2023年12月18日,岳麓山实验室传来好消息,即将全面建成运行。其组成单位此前已在低镉积累水稻、杂交油茶、地方猪品种湘岭猪选育等方面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和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力能实验装置、航空发动机冰风洞装置组成的“四大实验室”和“四个重大科学装置”,逐步构筑起科技创新高地的“四梁八柱”。
聚焦“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我省聚力推进“4+4科创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0多亿元,集聚高层次人才1600余人,实施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0个,取得重大科研成果58项。
目前,“四大实验室”全部进入实体化运行,“四个重大科学装置”稳步推进建设和科研。重组获批4家、新建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增至11家,实现了“总数”和“在全国占比”双提升;新增7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新组建50个省重点实验室,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73家……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持续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动能。
2023年4月20日,在铁建重工长沙第一产业园,全球首台可变径斜井岩石隧道掘进机“天岳号”下线。
湖南正全力推进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着力链接全球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引才聚才兴才的“强磁场”。图为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首开式现场。
“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示范带动 聚焦产业体系擦亮“科技湘军”品牌
世界首台330kV及以上海上风电平台用变压器及电抗器样机、世界首台可变径斜井岩石隧道掘进机“天岳号”、世界最大塔式起重机、世界最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湖南诞生了17项称得上“金字招牌”“首”字号、“最”字号重大成果,这是湖南人久久为功、接续奋斗书写的科技自立自强的精彩答卷。
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坚战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持久战。湖南大力实施高水平技术攻关,产业链“卡脖子”难题不断突破,正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连续3年,我省部署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47项,授权专利267件,建设创新平台32个。2023年,“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1.5%,突破8英寸SiC外延设备及工艺、算力网络融合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铝钪合金均匀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靶向布局支持揭榜挂帅项目12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31项,全省新增3家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总数达到9家……打造产业集群、支持研发项目,在突破“卡脖子”问题上,湖南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助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如何突破“卡脖子”问题,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省通过扎实开展高层次人才引培,厚植人才沃土,“科技湘军”品牌效应不断增强。
全方位、多层级的人才引进服务体系,为湖南科技“引得凤凰来”——聚焦“4×4”现代化产业体系,我省实施“芙蓉计划”“三尖”创新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遴选支持各类人才1118名、团队90个;出台“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的实施办法等政策,首次实行专家荐才;出台《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奋力打造青年科技湘军的若干措施》,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举办“智汇潇湘·金博奖”全球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海外科技人才专场赛,搭建海外人才引进新赛道,在湘外国高端人才和外国专业人才数量创历史新高。
腾飞的湖南,求贤若渴;创新的湖南,海纳百川。2023年,湖南新增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44人获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支持,同比增长33%;8人入选国家杰青,创历年新高。推行“湖湘院士卡”,为院士提供安居、医疗、教育等优待政策与服务。
深耕育才“沃土”,开出聚才“良方”,筑牢服务“暖巢”,让各类人才在三湘大地沉得下去、安得了心、扎得住根、干得成事。
湖南株洲是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拥有国内最完备的轨道交通装备全产业链体系,图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城轨事业部车间。
位于湖南长沙的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是全球第二个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可用于各种飞机轮胎、机轮刹车系统、起落架系统的高速动力学特性测试。
为创新主体营造绿色生态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任督二脉”
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平台、新业态持续涌现,一个个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市场前景广的特色优势产业聚链成群,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强大动能的背后,离不开放眼三湘大地的科技潮涌,离不开创新主体的细细耕耘,离不开科技惠民服务的撸袖实干。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2023年,湖南在持续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方面绵绵用力——
为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我省新建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县市区、行业工作站82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6家;新增11家国家级孵化器,新认定省级孵化器12家,备案省级众创空间40家,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工作站县市覆盖率提升至76.7%,持续保持全国前列;在全省首次布局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16家,首次在13家企业开展创新联合体试点工作;上交所科创板企业培育中心(中部地区)在长沙挂牌成立,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2家,总数达16家,居全国第九、中部第二。
科研成果到企业成品有多远?就差“临门一脚”,而这一“脚”就是科技成果转化。如何突破横亘于实验室与市场之间的阻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是摆在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其中资金支撑是绕不开的话题。
新增风险补偿资金3亿多元,为6500多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纯信用贷款超170亿元,为超1040家企业兑现奖补资金近8亿元……湖南以全面推进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增量、提质、扩面”,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家家科技要素大市场,一个个孵化器,一间间众创空间,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任督二脉”,谱写了湖南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篇章。
“科技专家服务团队为我们解决无患子提取液脱色问题后,公司生产的洗护用品更受欢迎了。”针对攸县科技专家服务团帮助企业打通无患子从种植到加工生产各个环节的科技服务,湖南仙泉自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董华贵竖起了大拇指。
2023年,攸县建立团队式、成建制、全方位的科技人才对口帮扶机制,组建跨学科、跨行业的科技专家服务团,推动科技服务模式由“单兵作战”向“组团联动”转变,实现“订单式”需求和“菜单式”服务精准对接。
越是细微处,越能彰显为民服务的温度。攸县的科技人才对口帮扶机制是湖南加强科技惠民服务保障的生动实践。
2023年,我省新选派736名“三区”科技人才到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帮扶,完成全省1.45万名科技特派员登记备案。从围绕“锰三角”矿业污染问题,组织“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整治关键技术攻关;到聚焦“4.29”自建房倒塌事故、“9.16”电信大楼火灾事件等重大民生安全问题,开展“城市建筑群安全风险智能化监测和评估研究”“高层建筑消防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技术攻关,时刻在彰显着科技支撑“健康湖南”“美丽湖南”“平安湖南”建设的担当作为。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8研究所自主研发生产的离子注入机。
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全面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大刀阔斧、昂首向前,湖南紧紧扭住关键,积极创新探索,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支持2家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试点、湖南科技创新管理平台(湖南科技云)上线,加快推动《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推动《湖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出台《湖南省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实施意见》、起草《省委科技委工作规则》《省委科技办工作细则》……一次次“诚意满满”的具体行动,一个个“干货满满”的政策文件,为科技创新形成协同推进合力,激发成果转化内生动力,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工作的提质增效。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科技向善,任重道远。我省在全国率先组建区域科技伦理审查中心,指导引导30余家单位开展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设立及运行试点,完成2批21家机构登记备案,科技伦理治理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贡献了“湖南经验”。
走进郴州市嘉禾县袁家镇小街田村,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现在枯水期也不用担心用水,水质还和城市一样。”村民肖华勇说,现在大家可以放心用洗衣机、水冲式卫生间,“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这是郴州市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缩影。郴州是湘江、珠江、赣江的重要源头,境内的东江湖更是湖南最大的饮用水水源地和湖南战略水源地之一。2019年,郴州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造性提出打造“八水共治”的“水立方”模式。
山水画卷,郴州相见。在湖南省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中,湖南成功举办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绿色发展(国际)论坛,向社会各界推介“水立方”模式,世界各国以水为媒,共享水科技、共话水发展、共谋水未来。
2023年,我省深入实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布局进一步完善。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南研究院;编制《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行动计划》,指导湘江新区修改完善《湘江科学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划》,印发《湖南省支持郴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及责任分工》,优化提升区域创新发展布局。
阔别2023年,展望2024年。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湖南将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强劲科技支撑。
□ 彭叮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