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助力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上取得新进展”,是“1453”履职总要求的内容之一,是省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的2024年履职重点之一,也是此次省政协全会上委员们热议度最高的话题之一。
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前景如何?应从哪些角度“破题”?多位省政协委员分享了各自的思考和见解。
田庆华:更好发挥在湘高校人才优势
“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是构筑驱动长沙产业跃升的创新之源,更是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核心支撑和关键力量。”省政协委员、中南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田庆华建议,更好发挥在湘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为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在田庆华看来,当前湖南高校仍存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双轮驱动”不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性不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性不足、科研成果转化通道不畅等问题。
田庆华建议,可定向委托重点高校和专家团队承担攻坚任务,集中攻关一批“首台、首套、首批、首创”技术;支持高校深度参与“4+4科创工程”,在“四大实验室”“四个重大科学装置”中发挥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研究成果转化的核心牵引作用;完善高校人才、技术入驻湘江科学城、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和长沙高新区“智谷”的配套支持政策。
“建议积极开展行业企业‘订单式’培训,大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和能工巧匠。支持高校与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开展国际化办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后备军。”田庆华建议,以高水平研究型高校为依托,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技术协同攻关机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金卉:发挥好“专精特新”企业作用
“加快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应充分发挥‘专精特新’企业的独特作用,共同铸就长沙‘研发之都’。”省政协委员、湖南力得尔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卉说。
金卉表示,长沙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提升,相对于国内优秀的城市来说需要进一步学习。为此她建议,长沙可借鉴其他城市优秀经验,如学习武汉在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借鉴上海在科技创新政策制定、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科研机构建设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成功模式。
“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最具创新力的主体之一,尤其‘专精特新’企业往往在某个细分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金卉说,长沙民营企业在参与全球创新合作方面还面临一些政策、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限制和挑战,建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全方位服务,降低创新风险和成本。
汤建尧:提供“四有”聚集顶尖人才
“顶尖人才带来的磁场和虹吸效应不可限量,要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长沙必须引进大批科学家与工程师。”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长沙市委会主委汤建尧建议,应给予顶尖人才“有交流与对话的平台、有主题与事业的平台、有团队与合作的基础、有个性与配套的条件”。
“首先要掌握顶尖人才情报,建议以两院院士、全球顶尖科学家排行榜入选学者、其它知名科学家、知名科技企业研发团队首席技术官等顶尖人才为首选目标。”汤建尧建议,集中一批在湘科学家智慧进行预见性研究,确立未来5-10年可主攻的主题前沿科技方向,同时设立后备主题方向,如自主可控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等。
汤建尧建议,要重视发挥学术交流的作用,吸引顶尖科学家与工程师来湘参加高峰论坛,或在长沙开展小规模前沿领域沙龙;出台政策对已有平台引进的顶尖科学家与工程师给以奖励;鼓励湖南各创新平台联合开展研究,鼓励探索科研“无人区”。
“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维,重视顶尖人才的个性和团队。”汤建尧建议,确定引才对象后,积极考虑为其搭建团队,对于团队式入湘的,应针对其团队给以项目和人才配给,对于个人来湘的,则应针对研究所需,配好助手、工程师,并解决好家属安置及子女就学等具体生活条件。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刘敏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