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杨振宁的一次放弃
发布时间:2021-12-17 编辑:湘声报
分享

鲁建文


从电视上看到杨振宁学术思想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这让我想起老先生的一段经历来。我们常说“坚持就是胜利”,其实,有时恰恰是因为放弃,才取得了一场新的胜利。杨振宁如果没有对实验物理的放弃,也许就没有后来在理论物理上的重大突破,成为当今能与牛顿、爱因斯坦比肩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1944年,从西南联大毕业的杨振宁,考取了公费赴美留学。前往美国时,他怀揣着两大愿望:一是在爱因斯坦、迪拉克和费米三位当时美国最有名的物理学家中,找到一位为自己的导师。二是主攻实验物理学,弥补自己在西南联大由于条件局限所造成的缺憾。到了美国后,他发现爱因斯坦因年岁已高,已经不带研究生了,而迪拉克只做纯粹的理论物理学研究。于是,他下决心一定要找到费米当自己的导师。但费米并非一般的大学教授,他曾是美国“曼哈顿计划”核反应堆攻关组组长,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科研人员。因此,杨振宁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费米的人影。幸亏后来得到从西南联大到美国的张文裕教授的帮助,他才在芝加哥大学找到了费米教授。经过交谈,费米非常赏识杨振宁,认为他是一位非常难得的青年才俊。但由于费米身份特殊,特别是他的实验室不准外国人进入。因而,他不能直接收杨振宁为自己的研究生。他把杨振宁推荐给了泰勒教授,并安慰说:“你先跟泰勒教授做段理论研究,然后再寻找机会到实验室去做实验,这样对你将来的发展一定会有好处的。”

其实,泰勒也并非一般的学者,他是美国的“氢弹之父”。相见时,他让杨振宁回答了一个有关氢原子方面的问题后,欣然收其为学生。费米教授虽把杨振宁推荐给了泰勒,但他仍经常邀杨振宁去听他的研究生课程,以及参与有关学术问题讨论。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杨振宁进步惊人,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第一个研究课题——《放射性元素的寿命》。对此,泰勒及时为杨振宁安排了一次学术报告会,并邀请许多大咖参加。看到杨振宁的学术成果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费米与泰勒都很高兴,为自己收到一位如此优秀的学生而自豪。

不知不觉中,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度过了一年时间。在费米教授的帮助下,这时他获得了进入艾里逊物理实验室的机会。

艾里逊实验室名气虽不如费米的实验室,但同样不能小看。当时实验室新建了一个40万电子伏特的加速器,规模相当宏大。面对新的设备,杨振宁非常高兴,心想这下可以大显身手了。然而,他很快发现实验物理这条路,对于他来说并非坦途。处于调试阶段的新加速器,经常发生毛病,他处理起来常常难以得心应手。有时仪表不转了,其他同学跑来稍作审视,便知道问题出在哪,他拿来检测仪、图纸进行查找,弄了半天还找不到原因。有时管道发生漏气,同学只要就近一摸,就可找到出气的地方,他却沿着管道从头到尾仔细地一段段检查,还不一定能发现问题所在。他深深感到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同学之间的差距,在他们身上似乎都有着“第六感知系统”,而自己却没有。一起做实验时,同学都抱怨他“太笨”,艾里逊教授也经常开玩笑说:“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在艾里逊实验室,杨振宁待了两个年头,所做的实验一直都不大成功。他感到非常郁闷,开始反思起来,实验物理这条路是否适合自己坚持走下去。

看着杨振宁郁郁寡欢的样子,泰勒教授说:“你的理论论文不是写得很好吗,为何一定要坚持以实验论文作为毕业论文呢?如果能改变的话,我可继续做你的指导老师。”听到泰勒教授的建议,他想起了小时候上手工劳动课时所捏的“小鸡”,在父母看起来只是像“莲藕”一样的往事。他感到自己也许真的缺少动手能力这方面的天赋。既然上天赋予自己的是可飞翔在天的特长,又何必硬要去学习游泳呢?想到这些,他毅然决定接受泰勒教授的建议,放弃原来的方向,把研究转移到理论物理上来。泰勒教授接到杨振宁的回复后,立刻给他安排了一个博士论文题——《关于核反应角分布与测量问题》。天才就是天才。杨振宁很快就完成了该论文的写作,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由于费米与泰勒的推荐,杨振宁被聘为芝加哥大学讲师。师生三人成为理论物理研究的合作伙伴,一起探寻在深奥莫测的科学大海中。

走出实验室的杨振宁如鱼得水,不断在理论物理上取得新突破。在芝加哥大学,他和费米教授合作对粒子物理进行研究,写出《介子是基本粒子吗》论文,提出了“费米—杨模型”,对后来粒子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到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后,他继续过去的规范场研究,与颇具数学天赋的米尔斯合作,很快解决了几处计算问题,让自己的研究思路随之变为现实,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这个理论的提出,虽在当时由于相当超前并没有泛起多大的涟漪,但后来科学界普遍认为它“对物理学的研究的重要性足以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相提并论”。杨振宁最有名的成果,当然要数与李政道合作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他俩曾是西南联大校友。他推荐李政道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后,两人便开始合作对“τ-θ之谜”进行研究。他俩的研究成果《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吗?》论文公开发表后,曾经遭到不少权威的质疑,最后搭帮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的实验证明,才得以公认。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因这项理论,获得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正是以上成果,奠定了杨振宁成为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的基石。

从杨振宁的这段经历似乎不难看出,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径的选择上,也许不是看你想干什么,关键是看你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应像年青时的杨振宁先生那样学会大胆放弃,扬长避短。这恐怕才是一条真正通向成功的可循之道。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