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叶
张居正是明朝政治家,一位饱受争议的内阁首辅。
隆庆六年(1572)六月,10岁的神宗朱翊钧君临天下,次年改元万历。神宗的生母慈圣皇太后对皇帝儿子不敢松懈,管教甚严。她知道张居正是一位精明能干的政治家,加之又受穆宗所托,便支持他担任内阁首辅。张居正取得首辅权力后,即大胆进行了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当时,朝政十分混乱。张居正不愧为贤臣,办事非常务实,改革一件一件推动,并不大刀阔斧触动根本制度,以免受到反对派的攻击。不到几年光景,国家百事转苏,欣欣向荣。
张居正竭力效忠,真可算是鞠躬尽瘁。慈圣皇太后因儿子年幼即位,对张居正尊礼备至,朝政大事专权交给他办理。朱翊钧对张居正也十分敬重,凡事言听计从。有一次,朱翊钧召见张居正,当面夸奖道:“皇考多次称赞先生是个效忠朝廷的大臣!”张居正听了深受感动,恳切进谏说:“为君之道首先要重视讲学,亲近贤人,爱护百姓,节省费用,皇上圣明,请多留意!”朱翊钧欣然称是。
又有一次,张居正在文华殿进讲时,谈到宋仁宗不喜珠饰的故事。朱翊钧听了有所感悟地说:“贤臣才是宝物,珠玉有何益处!”张居正借题发挥说:“贤明君子以五谷为贵,珠玉为贱。五谷可以活人,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朱翊钧赞同道:“先生言极是。宫人好打扮,但我每年赏赐都没有注意节省费用。”后来,张居正又把明太祖的《皇陵碑》抄录呈献,目的在于让神宗皇帝知道祖辈创业的艰难,希望他效法先祖朱元璋,励精图治。万历五年(1577),朱翊钧下诏重新修饰慈庆、慈宁两宫,张居正出面谏阻说:“两宫在万历二年才建成,依然壮丽如故,不必更加藻饰。请下令停止改建。”
张居正被委以首辅之际,朝廷很多官员官僚主义、贪腐享乐主义思想十分严重。如管钱粮的官,不知道花了多少钱财;管刑法的官,不懂得法令条文。皇帝的命令、下级的报告,总是传来传去,无人过问。针对官府腐败问题,张居正提出了三条办法,称之为“考成法”。一是命令各衙门建立收发文件的簿子,规定凡是需要本衙门经办的,办理一件,注销一件,做到件件有着落。二是确定各个衙门的职责,尽责的升迁,不尽责的降罚。三是对府以上官员进行考察,不合格的要撤职。有了“考成法”,使官场为之一振。
除此之外,张居正针对赋税及徭役实行了“一条鞭法”制度,主张按各家土地、人口实际情况,分为几等。然后,把各家应缴的粮物折成钱,按等次多少,再计算出一个县应该上缴的总数。对于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改由衙门雇员办理,不再由各家各户出人。
张居正还对军事、经济和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国家比以前富裕了,国力增强了,外部的敌人也不敢随便侵犯。
可是,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57岁时突然病殁。很快,反对派对他发起了攻击,甚至张居正旧属、湖北的江陵县令刘台也攻击张居正生前“擅权揽政,作威作福”,弹劾张居正是个大贪官。还有人指责,在万历五年张居正父亲去世时,张居正乘坐的轿子是“三十二抬大轿”“极尽奢华的铺张浪费回乡”。
神宗因张居正生前对自己管束太严,听信谗言,发起了对张居正的清算,派人查抄了张居正的家。结果,把张家所有亲族一起算上,才抄出10万两银子。不妨来算一算账,张居正做了6年内阁次辅、10年内阁首辅,他的俸禄有多少,再加上慈圣太后和幼时神宗给张家的赏赐,这10万两银子一点也不算多。在嘉靖那个经济萧条时期,跟张居正一样作了十几年内阁首辅的严嵩,他被抄家时,查抄出来的黄金白银折合起来将近300万两,更不要说不计其数的古玩字画珍宝了。所以张居正应是清正廉洁的。
说到这里,张居正为官为人如此这般正直廉洁,那么原僚臣刘台为什么要攻击张居正?后有人分析说,湖北江陵是张居正的老家,刘台作为江陵县令,想攀附张居正谋个好职,送去巨礼以贿赂,结果遭到拒绝。于是刘台怀恨在心,最后为了泄私愤而捏造罪名诽谤张居正。但这个说法,并无史料记载,不足信。
清朝《四库全书》编纂官纪昀则认为:“神宗初年,居正独持国柄,后毁誉不一,迄无定评。要其振作有为之功,与威福自擅之罪,俱不能相掩。”纪昀的话十分明了,说张居正的功是功,过是过,不能相抵或掩盖。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颇讲言论自由的封建王朝,一些官员对力行改革的功臣张居正进行无端谩骂,究竟缘由,应还是触犯他们切身利益居多。如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在让大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的同时,也让无数不称职的官员丢掉了乌纱帽。
回望历史,有的说张居正廉洁奉公,有的则说他中饱私囊;有的说张居正赏罚分明、公正无私,有的则说他偏袒亲友、敌我分明。孰是孰非,莫不扑朔迷离,真伪难辨。由此看来,张居正还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传奇历史人物。宋代苏轼曾言:“先朝载之史册,今虽容有不知,后世决不可没。”张居正究竟为官处事如何,还有待人们进一步了解与考究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