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梁实秋“无心插柳”
发布时间:2016-07-23 编辑:
分享

  ◆崔鹤同

  

  抗战爆发不久,北平沦陷,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梁实秋只身南下奔赴国难,后应老同事张道藩之邀,入川担任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中小学教科组主任。梁实秋所在的编委会设在重庆北碚,他与好友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伙买了一处新建的农舍,取名“雅舍”。“雅舍”墙是竹篾和泥糊成的六间陋室,建在半山腰,地面是倾斜的,地板走上去吱吱作响。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所以邻居间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皆清晰可闻。但更令梁实秋头疼的却是不堪骚扰的老鼠和蚊子。

  

  梁实秋初来北碚时,妻儿并不在身边。友人来时,一起品茶喝酒,谈天说地,给他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些许生气;但友人们离去后,独守着空落落的屋子,更感冷清寂寞。在这国难深重,家恨绵绵之际,梁实秋难以潜心尽力进行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于是闲暇时便写一些短文小品,每篇千余字,以寄情言志,谈论人世沧桑。正如他写道:“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谁知后来竟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写了近20篇,署名“子佳”在《星期评论》及《时与潮》副刊上发表,深受读者喜爱;后于1949年编纂成集,收小品散文34篇。

  

  无心插柳柳成荫。梁实秋笔耕不辍,从1949年起30多年《雅舍小品》共出4辑,这些散文精品,一版再版,畅销不衰,创下了中国现代散文作品最高的发行记录,也成就了一代散文宗师。

  

  宁静淡泊,耽于思索,率性而为,往往会蔚成一片风景。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