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齐如山与梅兰芳
发布时间:2016-07-15 编辑:
分享


前排右一为齐如山,右二为梅兰芳。


  

  ◆崔鹤同

  

  齐如山,昆弋腔发源地河北高阳县人,童年时代就养成看戏习惯,后毕业于同文书馆,曾两次去过欧洲,1911年回到北京后,开始研究戏剧,著有《说戏》一书,为汪伯唐(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所赏识;并在“正乐育化会”为京剧艺人做过演讲,引起会长谭鑫培、田际云(艺名几霄)以及梨园中人的注意。

  

  一次,梅兰芳在天乐茶园演《汾河湾》,齐如山坐在台下看戏,看到薛仁贵在窑外唱“家住绛州县龙门”那一大段时,饰柳迎春的梅兰芳面向内坐,竟自休息了。这一大段唱词正是薛仁贵在叙述当年与柳迎春结合的经过,柳迎春怎么可以无动于衷、毫无反应呢?于是他便写了一封长信给梅兰芳,谈了表演与剧情如何结合的问题,提出生旦之间不应该你唱你的,我唱我的。如果要想成为一个大演员,非有改革之心不可。齐如山的建议虽都是梅兰芳以前闻所未闻的新议,但入情入理的解释却让年轻求变的梅兰芳怦然心动。梅兰芳没有回信,却在第二次演《汾河湾》时,悄悄按照齐如山的指点改了演法。戏院里观众反应热烈,频频叫好。观众的认可极大鼓励了梅兰芳与齐如山按照新式戏剧的观念锐意革新的想法。

  

  此后,齐如山每看一出梅剧,必写一封信畅谈得失,而梅兰芳下一次表演也必照信调整,不知不觉竟写了百十来封。两年之后,神交已久的齐梅二人正式订交,齐如山辞去工作成为梅兰芳的专职编剧、导演、经纪人,开始了两人长达二十多年的亲密友谊。

  

  1913年,第一舞台约来了南派名旦林颦卿,大演海派新戏,使人耳目一新,座无虚席。而在东城吉祥戏院演出的梅兰芳,却大受影响。为此,齐如山先生为梅兰芳写了第一个剧本《牢狱鸳鸯》,演出后,观者人山人海,大受欢迎,好评如潮。姜妙香饰卫如玉,高四宝饰胡知县。戏演到卫如玉含冤入狱,一上堂被胡知县喝令责打。这时台下有位观众一时激动,大喊:“杀人的不是他!”跳上台去,要与胡知县拼命,幸被巡警抱住拉开。可见演员演得何等逼真,观众又看得是多么忘情!

  

  1915年的中秋节,第一舞台精心准备了应节戏《天香庆节》,演出效果极为辉煌热闹。这时的梅兰芳正加入在俞振庭的班社。为了应付戏剧界的竞争,齐如山应梅兰芳之请,编了一出神话剧“嫦娥奔月”。为了让梅兰芳的舞姿能够贴近自己想象中的设计,齐如山还亲自扮成旦角,穿上有水袖的褶子为梅兰芳示范。齐如山还亲自给大家排练。中秋节当天,梅兰芳新戏《嫦娥奔月》在吉祥戏院举行首演,因为史无前例地出现了古装嫦娥,观众兴奋不已,奔走相告。一连四天,吉祥戏院天天爆满,人人称赞梅氏嫦娥人美装新,谢幕时喝彩声、鼓掌声不绝于耳。名角济济、实力雄厚的“第一舞台”则在这次艺术竞争中惨遭失败。

  

  上世纪20年代,是京剧鼎盛时期,当时都中名角荟萃,齐如山为梅兰芳“度身定制”了不少剧本,从古装剧而神话剧而言情剧,排演了脍炙人口的《俊袭人》、《洛神》和连续上演的四本《太真外传》,使梅派新戏别具一格,立于不败之地 。

  

  齐如山还为梅兰芳出访美国鼎力相助。美国公使芮恩施(Paul Reinsch)曾观看梅兰芳表演的《嫦娥奔月》,他对梅兰芳的艺术大为赞赏,还特地到梅兰芳家拜访。他说:“若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往美国去一次,并且表演他的艺术,让美国人看看,必得良好的结果。”此话被当时在座的交通总长叶恭绰(玉虎)听得,将此话告诉了齐如山,齐如山认为梅剧如果能在当时世界最大强国美国上演,博得主流舆论的支持,则不仅仅有助于梅兰芳艺术地位的提高,而且有助于中国戏剧、中国伶人国际地位的提高。齐如山便与梅兰芳等人商定,“决议要把这件事情办成”。他为此多方奔走,四处筹款。在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及一些热心公益的银行家的支持下,齐如山终于在北平和上海两地各凑了五万美元,共计十万美元。齐如山先生为了这次访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了让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国剧艺术,特意写了《中国剧之组织》,传记性的《梅兰芳》,又特意编辑出版了《梅兰芳歌曲谱》。

  

  梅兰芳终于远渡重洋,到美国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这个意外收获,让他喜出望外。作为一个戏曲艺人,梅兰芳的声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跻身国际名流之列。

  

  齐如山对梅派艺术的形成并走向成熟竭尽心智,功不可没。没有齐如山中途的介入,也就不会有名满海内外的“伶界大王”梅兰芳!

  

  1948年,在全国解放前夕,齐如山去了台湾,而梅兰芳却选择留在大陆。梅兰芳在大陆虽然还继续表演,但却再难有长进,新排的戏只有《抗金兵》、《穆桂英挂帅》比较有名。在台期间,齐如山先生始终挂念着梅兰芳。1961年8月8日,享年67岁的梅兰芳病逝的消息通过广播传到台湾,86岁高龄的齐如山无比悲伤,接连三天关在房中落泪,并写下了满含深情的《我所认识的梅兰芳》一文,回忆二十多年来的往事,称赞梅兰芳的艺术、品格和气节;又把梅兰芳赠给他的条幅挂上,以为缅怀。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