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杰
1949年5月,解放军进入临海城时,并没有遇到激烈的抵抗。但是,接着而来的日子却并不太平。国民党的地方部队化整为零,树起“临海县民众自卫总队”、“台州人民反共救国军临海县支队”等旗号,出没在山间、海边,海上则还有“反共救国军海上第一、二纵队”,配合国民党正规军“东海”、“长江”部队,到处活动。袭击区、乡政府,杀害干部;焚烧民房之事,时有所闻。据《临海县志》记载:自1949年6月至1950年9月,全县被杀害的区、乡、村干部和民兵达150余人,被烧民房300余间。待到解放军多次进行围剿,这些人实在无法在陆上存身时,这才陆续退到附近的海岛上。
一
台州湾外有一组台州列岛,由上大陈、下大陈、竹屿、洋旗、一江山等29个岛屿组成。其中以上、下大陈合成的大陈岛为主岛,离临海县海门镇有29海里。国民党政府将浙江省政府迁到那里,想在那里建立反攻大陆的基地。
当时国民党要反攻大陆,共产党要解放台湾,台州湾就成为两党斗争的前沿阵地。
但是,国民党新败,士气颓丧,要反攻大陆谈何容易?共产党则尚未建立海军和空军,而且不熟悉海洋潮汐情况,1949年12月进攻金门受挫,要解放台湾,还需作充分的准备。接着,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逼近鸭绿江边之际,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时称“抗美援朝”,军事重心北移,解放台湾之事只好暂时搁置起来,而国民党则乘此机会加强了大陆沿海岛屿的布防。他们在金门岛成立了“福建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在大陈岛成立了“江浙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并派胡宗南化名秦东昌到大陈岛担任总指挥。胡宗南原是西北战区司令长官,号称西北王,曾经指挥部队打下延安。虽然最终还是解放军手下败将,但是富有反共经验。他到大陈后,重新整顿了部队,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不但控制了附近海面,而且还对海边城镇时常进行袭击。
临海一带的对外交通,虽有陆路可通,但山道崎岖,车辆稀缺,行路甚为不便,而且运输成本也高。那时的旅客和物资,主要走的还是海路。海门镇是台州湾的主要港口,到上海、宁波都有大客轮通航,而且还有许多运货的机帆船,航运十分发达。
国民党在大陈岛驻军,将台州湾封锁起来,就阻断了台州人的交通要道。上海的日用百货运不进来,地方上的土特产也运不出去,这就影响了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和日常生活。记得有一年,黄岩蜜桔突然降价,便宜得要命,一千元(相当于币制改革后的一毛钱)可买好几斤,于是大家拼命买桔子吃。原来是桔子运不出去,只好贱卖。但本地人能吃得多少呢,许多桔子还是烂掉了,桔农连成本也收不回来,有些人就砍掉桔树,不想再生产了。过去有句谚语说:贱谷伤农,现在却是贱桔伤农了。至于渔业生产,影响就更大了。据统计,仅1950年到1953年,大陈军队就先后劫持了大陆方面的渔船2000余艘,抓走渔民1万多人。
二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接着,越南胡志明部队又在中国的援助下取得抗法战争的胜利,情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重心又重新转移到东南沿海这边来,金门和大陈,成为世人瞩目之地。这时,国共双方的海空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共产党方面建立了自己的海军,而且在朝鲜战场上锻炼出一支相当强大的空军。1954年3月,当舟山渔场的渔讯到来时,解放军就出动舰艇和飞机,进行了一场“护渔战”。
海上战争,历来以舰艇为主要作战工具,但自从有了作战飞机之后,制空权却决定着舰艇的命运。当时解放军装备着苏制米格15歼击机,国民党军也有了美制F—84战斗机。就性能看,米格15略胜于F—84,更重要的还有驾驶员的实战经验。解放军的飞行员是从朝鲜战场中锻炼出来的,而国民党的飞行员则还没有进行过喷气式飞机的空战。一经较量,制空权就落到解放军手中。在两个月的护渔战中,解放军不但击伤了国民党军舰9艘,而且还占领了东矶列岛,控制了大陈岛以北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兵势直逼大陈。
这不能不引起国民党的恐慌,他们只有求助于美国。几经努力,终于在1954年12月3日,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共同防御条约》”。这个条约宣称,美国和台湾双方有“为自卫而抵御外来武装攻击的共同决心”,它为国民党方面提供了一层保护色。但是,一切外交条约都是以本国的利益为依据的。美国既不愿失去反共基地台湾,又不想再次与中共直接开战。所以,这个条约明确规定,美国要助国民党防御的是台湾和澎湖,至于其他沿海岛屿,则含糊其词。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为了打击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而且也想测试一下这个《共同防御条约》的适应度,就决定发起大陈岛战役。
三
大陈战役以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将军为总指挥,选择了一江山岛作为首战之地。他们于1955年1月18日发起进攻,出动了舰艇188艘,航空兵22个大队181架作战飞机,地面炮兵4个营又12个连,高射炮兵6个营,陆军一个团又一个营,进行海陆空军立体作战。这次战役用的时间并不长,只花了一天的工夫,就于19日2时结束了战斗。但遇到国民党军顽强抵抗,打得非常激烈,解放军于炮击、轰炸、机枪和手榴弹之外,最后还动用了火焰喷射器,把战壕里的守军烧死,才占领阵地。国民党方面称720多名守军悉数牺牲,包括王生明司令;解放军方面则通报,击毙国民党军576人,俘虏519人,解放军则战死394人,负伤1027人。
张爱萍将军在一江山岛战役结束之后,曾即兴赋词一首,词中说 “凭一纸空文岂能防”,显然是嘲讽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作用。一江山岛战役结束后,下一个战役目标就是大陈。
但军事斗争历来只是政治斗争的手段。战争是否需要继续打下去,不仅取决于军事实力和取胜的把握,更要服从政治斗争的需要。
一江山岛是大陈岛的门户和屏障。该岛失陷,大陈就直接暴露在解放军的炮火之下,无法坚守了。这时,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在台北紧急拜访美国兰金大使,台湾“外交部长”叶公超和“驻美大使”顾维钧,则在华盛顿拜会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他们指责美国对一江山岛见死不救,并要求美国空军给大陈守军以空中支援,要求美国第七舰队介入大陈战斗。但美国没有同意,因为他有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观察。
在整个一江山岛战役中,美国顾问团驻大陈岛首席顾问华尔顿陆军上校和来接替他的麦克雷登上校,连日都在大陈岛山头观察。据他们俩说:解放军攻击一江山岛所使用的火力,竟比韩战中更为猛烈。所以华尔顿上校的意见是:今后大陈的防务已无法确保;他的建议是:国民党军应撤出大陈。蒋介石被迫接受美国的意见,决定撤离大陈。
不过在撤退中,美国还是帮了国民党的忙。他们答应派舰艇来帮助撤退,而且为了避免与中共直接发生军事冲突,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将此事告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希望苏联能够劝说中共,在国民党军队撤退时,不要加以攻击。毛泽东从整个国际形势出发,也不想再与美国开战,就答应了这个要求。这样,一江山岛战役,既是解放军第一次进行海陆空军立体战,也是唯一的一次。因为这是国共最后一战,以后就没有这样大规模的直接军事冲突了。
有记者评论道,蒋介石之所以想坚守大陈岛,只是“东方人的面子问题”,之外毫无实际意义。其实,大陈岛对于蒋介石和他的众多浙江部属来说,还有一层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情作用:这是他们与浙江老家的最后一点地理上和心理上的联系。所以当他守不住时,仍很重视大陈的撤退工作。虽然大陈岛自有其防卫司令(这时已是刘原一接任),但蒋介石还是派了他的儿子蒋经国来指挥,而且除了撤离军政人员之外,还将全岛居民都带走,——据说仅有两三人漏网。蒋介石专为大陈撤退而发布的《告海内外同胞书》中说:“此次国军撤离大陈,在军事战略上自认为甚少遗憾,唯最为我政府关切者,就是大陈一万七千余民众,无论男女老幼,全体同胞皆至诚的自动要求追随国军同时来台,俾使其对反共抗俄,军民合作,有共同奋斗之机会。我政府对于此等不惜破家荡产,一心保国,义无反顾之同胞……皆先于军队一律予以提前运送,并负责予以生活之安顿。”
政治文告上的话语,自然当不得真。但大陈岛上从大陆逃亡来的人不少,再加上政治宣传的影响和对于炸弹、炮火的恐惧,自愿赴台的人当然不少,不过中国人一向安土重迁,要一批老年人丢下世代居住的家园,只带着随身行李,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真不知心里是个啥滋味。据说当时有个80岁老太太,正在病中,是用被子裹着抬上船去的;还有一个妇女,挺着大肚子,再拖着四个子女上船,情景实在有点凄凉。
这批大陈移民在台湾基隆港上岸,受到热烈的欢迎。台湾当局称赞他们“义无反顾,摧家毁舍”,把他们叫做“大陈义民”。一两个星期后,陆续被送到宜兰、花莲、台东、高雄、屏东、桃园、台北等地,并建立了一批“大陈新村”来安置他们。这些大陈移民,按他们原来的职业,有些做工,有些务农,有些经商,也有投军从政的。到得第二、三代,还出了几个名人,如台东县长徐庆元、“民进党第一文胆”梁文杰,还有那位骑着机车飞越长城、黄河的特技演员柯受良。有些人移民到美国、欧洲,在那边落地开花。不过,大陈人毕竟还是普通百姓、弱势群体为多。而在“大陈新村”里,则长期保持着台州人的生活习惯:讲的是台州话,吃的是台州菜,还保持着许多台州风俗。
四
60年时间过去了,两岸都在纪念大陈战役。虽然各有各的说词,但也可见大陈战役已经写入了历史,不容后人遗忘。
而当事人没有想到的是,大陈移民却给后一辈人留下了绝好的统战话题。
2010年6月,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带领浙江省代表团访问台湾,受到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的宴请。代表团访问的主题是“探亲会友,交流合作”。“探亲”的主要内容,就是到基隆市中船里去探望聚居在这里的大陈居民。而大陈居民则张灯结彩、放烟花炮竹来欢迎“家乡父母官”。
象山县县长李关定,知道台东县有个大陈村,就于7月间专程访台,邀请他们返乡参加9月14日中秋节举行的开渔节。
当年随着军舰到台湾去的大陈人,有许多已经过世,活着的也已老迈。但后代甚多,已经繁衍到15万人。两岸沟通之后,也有许多人陆续回到大陈岛上探视。据2013年4月6日中新网上报导:清明小长假进入到尾声,有着浙江“台湾村”之称的浙江台州大陈岛,陆续迎来了数批台胞返乡祭祖探亲。当地台办及大陈镇政府便在岛上设立数个服务站,并拉起横幅,以传统简洁的方式,热烈欢迎海峡对岸的亲人们“回家看看”。
当年国民党军一江山岛防守司令王生明之子王应文,与进攻一江山岛的解放军总指挥张爱萍之子张翔,在北京见面,互相推崇对方的老爷子是了不起的人物。王应文将这段历史概括为八个字:“一江烈焰,和平曙光”;张翔回应了八个字:“统一之战,和平之师”。其中都有“和平”二字,这是他们共同的希望。
大陈岛也早已今非昔比。大陈本来就是一个荒凉的渔岛,经过战乱,更加破烂不堪。国民党军撤退时,蒋经国降下了最后一面青天白日旗,颇有仓皇辞庙的感觉。因为连百姓也撤走了,所以留下的是一个空岛。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发出了“组成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的号召,从1956年到1960年,先后组织了四批台州和温州青年垦荒队,共467人,到大陈岛垦荒。后来,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还在1985年12月29日,登岛来探望老垦荒队员。为纪念此事,大陈人于2013年在岛上建立了胡耀邦铜像。
现在的大陈岛,已是高楼林立、交通发达的旅游胜地。不过来此旅游的人,大都意在看海景、吃海鲜,对60年前的历史感兴趣的,不知还有多少。
当时撤往台湾的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