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
在古代,文人们参加科举考试,也就和现在的高考差不多。不过古代文人参加“高考”,比现在条件艰难多了。
那时文人们翻越万水千山,到首都去参加“高考”,往往要走上几个月。据说去参加“高考”,有一些文人常常走到中途就精疲力竭了,连马也累死了,再没力气去参加“高考”了。
很多人认为宋朝很强大,是盛世,其实不然,宋朝那时其实是四面楚歌,版图不大。钩沉一张宋朝地图看看:北部燕云十六州及以北是契丹统治,西北陕北部分地区和甘肃大部分地区是西夏领土,西南的云南是大理国,首都汴梁(今开封)算是处在帝国版图中心,有数条河流汇集,水运方便。这个中原的古代都市,宋朝各路进京赶考的士子在交通成本上算是最低的了。在清代,南方诸省和西北边疆地区的举人到北京应试,路上的行程少者一个月,多者三个多月。
古代的“高考”,依次进行: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秀才是学士,举人是硕士,进士就是博士了。
古代“高考”,是从隋朝开始的,之前那些官人,基本就是世袭制,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官二代。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试正式废止,所以古代的“高考”历经1300余年。
李白是没参加过高考的,是他偏科吗?不是。李白的朋友杜甫,参加两次“高考”才中了,诗歌写得苦大仇深的,与他不平凡的“高考之路”也有关吧。李白这个人性格很狂放,他不只一次说过,像我这样的天才之人,去参加啥科举考试呢?有一点自我安慰的感觉。真实的情况是,李白不具有参加高考的资格啊。唐代考进士,先要通过资格审查,相当于现在的政审。政审要注明:一、“郡县乡里名籍”,就是要注明你是哪个地方的人。二、“父祖官名”,就是你爹,还有你爷爷,叫什么名字呢,职业是啥呢。另外还规定,如果家里是做买卖的,或者近亲亲属是做生意的,就不能参考进士;罪人的后代就更不用说了。李白的身世,恰好两条都占了:一是罪人之后,二是商人之子。所以李白没有去参加唐朝的“高考”,其实是窝了一肚子气的。
唐朝是诗歌繁盛的朝代。但唐朝的“高考”录取有点怪,朝廷出台了一个《选举制》,“选举”的标准是:一曰身,就是体貌丰伟;二曰言,就是言辞辩正;三曰书,就是楷法遒美;四曰判,就是文理优长。这四条标准,一是看长相,二是看语言表达能力,三是看书法,最后才看文章。
在唐朝,一个叫王维的诗人,他去参加皇帝主持的科考,京城没有关系网,他听说公主喜欢音乐,于是穿上花花绿绿的衣服,打扮成乐师,抱着琵琶去见公主,被公主相中,一举而登第了。还有韩愈,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19岁便去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次不中,到第四次才考中……
从过去的赶考想到今天的高考,自然感触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