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唐太宗的“彀”
发布时间:2016-06-17 编辑:
分享

  ◆周彪

  

  提到唐太宗李世民,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贞观之治”。作为一任皇帝在20多年的执政生涯中能留下这么一段治国理政的华章,而且得到后世的公认,确实是非常了不起。有兴趣的话,去翻翻《资治通鉴》“唐纪”有关李世民的章节,其居安思危的意识、兼容并包的作风、虚心纳谏的胸襟、反躬自省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等等,能感觉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穿越时空矗立在你面前,甚至让你生出这么一种判断,将他放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一个高大伟岸的形象。

  

  不过我对李世民最感兴趣的不是他创造的“贞观之治”。此类盛世华章,他之前有过“文景之治”,之后也有“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无论前篇后篇,大抵离不了民富国强、天下太平之流,关键是这般盛世多是昙花一现,基本上属于“断章残篇”,让后人浩叹长嗟。

  

  我认为李世民留给后世最大的遗产是他的“彀论”,即《唐摭言》所载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之掌故。“彀论”虽未载于《资治通鉴》,但其识见颇合一代雄主唐太宗的身份。揽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并非李世民的发明,从周秦到汉晋,历代统治者都通过“举”“荐”之道来选人用人,到隋文帝、炀帝父子时,正式实施了开科取士,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但科举制度化、规范化应始自于李世民,他的“彀论”即为佐证。将开科取士的政治目的、功利目标定位得这么清楚准确,李世民当是第一人,这也表明李世民的确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对人才,之前的历代统治者偏重于“选而用”,为皇家补充干部,随意性大;李世民则偏重于“羁而用”,为皇家储备干部,目的性强。用考试的方式将天下的读书人收罗到李家麾下、纳入到皇家体制之中,李世民可谓一石数鸟。隋末烽烟四起、遍地英豪争逐鹿,读书人的能量与作用李世民心中有数,如何将他们体面地网罗起来,科举考试不能不说是一个消除社会潜在不稳定因素的高超手段。此其一。其二是李世民凭借玄武门之变,以屠兄戮弟的血腥手段夺得至尊宝座,再怎么说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把那些潜在的司马迁们笼络到身边,高官得做、骏马得骑,出有车、食有鱼,谁还会真心替死去的人说公道话?史书上他那惨死的一兄一弟多以猥琐面目呈现,不能不说李世民的“善后”功夫做到了家。

  

  将李世民的“彀”进一步完善的是武则天,当上女皇的第二年,她增加了武举考试,给那些擅长舞拳弄脚、有点功夫的人开辟了一条进入皇家体制的通道。毕竟是当过李世民的生活秘书,耳濡目染,识见不凡,深得老领导思想的精髓,太宗给有智有谋之人编了个大笼子,女皇则给有力有勇之人安上了一个大枷锁,端的实现了“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大唐梦想。如果太宗和女皇的后代能按“既定方针”办,李唐天下估计能传之万世了。遗憾的是人亡彀异,越往后走,“彀”中收罗的英才日见其少,乌龟王八则日见其多。真个是“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到“屡试不第”的士子黄巢一声呐喊,英才云集,李唐王朝四百年的大厦呼啦啦土崩瓦解,公卿巨室亦被“碾为齑粉”。

  

  唐太宗和武则天精心打造的“彀”终究无法兜住天下英才,是皇家专制体制的必然结果。一姓天下量才选才取才的标准缺乏恒定性持续性,必然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真正的英才难逃淘汰的命运。再次是皇家能提供的“板凳”总是有限的,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机制,必然堵塞底层英才上升的通道,川壅必溃,最终是皇家体制为自己准备了掘墓人。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大唐玩完大宋随之、大明大清亦步亦趋,除了“演员”有别,过程与结局相同。

  

  古今中外的历史演变反复昭示,无论怎么花样翻新的“彀”,都注定其行之不远、作用有限,只有开放式的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才能信人服人,才能真正达致国家的良性运行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