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真实的季羡林
发布时间:2016-04-29 编辑:
分享

  ◆冯磊

  

  文化界有一种现象,老人们往往悔其少作。至于原因,大约有两个:其一,早年文笔粗糙,现在文字功底好,重读早年的文字则汗流浃背;其二,早年单纯、无所顾忌,什么话都敢说。可是,人总是要老的。老人家已经儿孙满堂甚或名满天下,享受着众人的崇拜,吃着信徒们奉上的冷猪肉,翻看(即使是翻一翻)早年的大白话和心里话,仍然是要汗流浃背的。

  

  以上文字,写给我们同时代的文人,上一时代的文人们以及上上个时代的文人们。当然,也送给现在小朋友们和小朋友的小朋友们——他们,也是要老的哈。

  

  读朱小棣的《闲读近乎勇》,看到一段关于季羡林的文字。

  

  1980年代末期的一个晚上,在哈佛大学教授赵如兰的府上,朱小棣巧遇季羡林。

  

  当时,这两位来得比较早。见面的时候,朱小棣就客气地恭维了一下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面对年轻人,季老坦诚布公地说了一段话。他说1949年以后自己的学术实在乏善可陈,谈不上什么成就。不仅如此,季老更谈到整个文科领域学术的发展问题,也是畅所欲言。

  

  朱小棣对此颇感惊讶。想不到一个被众星拱月般捧着的文化老人,会如此推心置腹地评价自己的学术成就。

  

  季老的晚年,争议颇多。他自己的家庭生活,他与儿子之间的种种传言,他与保姆之间的恩怨,甚至他家饲养的小乌龟都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

  

  对此,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们身处一个“名人消费”以及“消费名人”成风的时代,影响力就意味着巨大的价值,意味着某种生产力的存在。季羡林晚年屡屡被消费,恐怕也绝非他的所愿。按照比较乡愿的观点,“出多大名,丢多大丑”。公众人物,哪里有什么隐私可言?

  

  看了朱小棣的文字,直觉季老应该是一个心地坦然的人。或者,即使他说过某些话,仿佛也并非真的是皮里阳秋的人。

  

  关于他的文字,我读到过很多。

  

  比如,1940年代末期,任继愈请人吃饭,也邀请了季羡林。但是,不知是出于何种考虑,后者并不想去。但如果不去,就对不起自己的那张嘴,就要少吃一顿涮羊肉。为此,季羡林先跑到另外一家馆子里吃了顿羊肉,安慰了自己的嘴巴。吃完饭,他又想到:既然任老邀请了,拒绝还是不好。于是按时赴约,坐在桌子边看大家吃了一顿。

  

  这个故事有意思。因为不想去,于是先去吃一顿过过嘴瘾;因为爱面子,也顾及到别人的面子,于是跑去看别人吃。

  

  季羡林已经去世。后人如何评价他,那是后人的事。至于写字的我们,还是需要谨慎。毕竟,我们也是要老的呀!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