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 去天柱山游玩,归来经潜山县城,参观了张恨水纪念馆。这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展馆,但展品丰富、文字翔实,让我较为全面地领略了一位现代作家的精神风貌。
据说张恨水一生写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等,共3000多万字,现代作家无出其右者。在他的“文房四宝”展台前,看着其生前所用那数方窄小、简陋的砚台,百感交集。老辈作家真有毅力,张恨水就是凭着几条墨锭、一捧毛锥,在这些小砚台上磨墨濡毫,完成了那么多著作——其间,还数番罹患重病。
1961年6月20日,中国文联工作人员沈慧去张恨水家送“副食品购物证”,回来向组织汇报了张恨水的近况与思想。这纸汇报笔录,放在纪念馆出口旁的展柜内,内容分为两段,下段是张恨水谈当时的创作进展,上段则是叙述自己在那食品极度匮乏年代的窘况。张说:“人老了,穿不穿都没关系,只想每顿都吃点有味的东西。可是,现在每人每天只能买到七两青菜,还要排半天队,火辣辣的天又不下雨,真够受的。现在有了这个副食品购物证,那就太能解决问题了。你看我骨瘦如柴,肚子里一点油都没有了,希望这张购物证可以买到点油。”
张恨水此时距去世仅有不足6年时间,结合其自1949年中风后,卧床治疗多载,身体一直不好;经历了为弥补入不敷出,忍痛卖掉原居大宅院,迁入小四合院和丧妻等生活打击;以及欲写“关于陈胜、吴广”的书,苦于对新文艺政策隔膜,未能成文;虽陆续发表《梁山伯与祝英台》、《秋江》等13部中、长篇小说,但世事沧桑,较之当年风光,已别似霄壤等创作失意……可见其向沈慧倾诉的这通家常絮语,真的言近旨远,句句含泪,让人听来伤心。
山间三日,不看电视,没有上网,过的是与世隔绝的日子。回到城里,翻阅报纸,一则新华社稿件《科学家发现第六味:“肥”》,引起我的兴趣。此稿说,科学界目前普遍认同的人类基础味觉,只有酸、甜、苦、咸、鲜五种。至于人们熟知的辣味,仅是一种感受。而涩味、麻味、金属味等,也只是基础味觉掺杂在一起的感受,或者是基础味觉和痛感、麻感等味觉与感受混杂的味道。但美国珀杜大学科学家新近确认出第六种味觉——肥。据撰稿者叙述,“肥”味有点腻,有点香,有点脂肪味。他还形象地描述:“那是一种当你一口咬住一块多汁的牛排时那种感受,是你把一滴橄榄油滴在舌头上的味道。”并直陈此味发现,或带动一场食品工业革命。因为若把“肥”味提炼成一种作料,到那时,想把黄瓜吃出烤肉的味道来,恐怕不再是件难事。
我的食品科学知识固然有限,却尚能明白纵使从黄瓜里吃出烤肉的味道,口中嚼的依然是黄瓜。当然,并不能因此便否定此项发现的意义。在读这篇新闻时,我立即想到了可怜的张恨水,不知“骨瘦如柴,肚子里一点油都没有了”的他,那年凭沈慧代表组织送去的“副食品购物证”,是否买到了渴盼已久的油?即使买到,在那个岁月,估计也是数少量微吧。设想那时若有“肥”味作料,我们的“通俗文学大师”不就能从七两青菜中吃出烤肉味道了吗?尽管那不是烤肉,但在真物无法获取的年代,能获得“一种当你一口咬住一块多汁的牛排时那种感受”,也就是说,有个美丽的梦,也多少可以让充满饥馋感的心灵获得片刻抚慰或麻醉了。
只是,这“肥”味的发现却迟了半个多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