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背着粪筐上学
发布时间:2016-04-08 编辑:
分享

  ◆李新宇

  

  上小学时,当年搞勤工俭学,我有一件难忘的事:就是捡粪。

  

  那是一个冬天,学校突然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一场捡大粪的运动。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有一个粪筐,早晨背着它上学,晚上背着它回家。

  

  对于农村孩子而言,粪筐并不难找,差不多家家都有,背一个上学就是了。我的粪筐是三哥为我新编的,因为家里的粪筐太大,他说我背着不好看,专门用了一个早晨和一个中午,为我编了一个好看的。个别同学家里没有粪筐,只好赶集买一个,或者求人编一个。

  

  让所有的学生都背起粪筐,为的是让学生在上学的路上捡粪。于是,我们早晨上学的时候就不能再像往常那样从家中出来直奔学校,而是要绕大路去捡马粪,走沟头崖底去找大粪。需要到处转悠,多走许多路。

  

  到学校之后,各班捡的粪堆放在各班教室前,一个小组一堆。上课时教室里臭气熏天,但老师和同学们都不说臭。因为大家知道,如果说臭,那就是思想有问题。

  

  开始时有人并不重视,包括一些老师。但学校每天都要评比,在先进班组的粪堆上插上小红旗,墙上挂了小黑板,天天公布各班的进度。几天之后,从班主任老师,到各班班委会,直到各组组长,都开始密切注视同学们的粪筐,早晨背了粪筐到校,门口总是站了许多人。于是,一场捡粪的竞赛真正开始了。那场竞赛也产生过几个先进人物,可惜我全忘了,只记得通报表扬说,有一个同学是天不亮就出来捡粪的,一下子跑出了十几里,所以捡了满满一筐粪。

  

  后来,附近的一个生产队长到学校揭发,说某同学把自家厕所和猪圈里的人粪、猪粪都背到学校来了。他为此向学校提出了抗议,批评学校损害了人民公社的利益。大概正因为这位队长,学校的捡粪运动才得以告终。

  

  对我来说,记忆犹新的还是那场竞赛中的几次作文。根据要求,我们必须写出自己“由脸红到心红”的过程。我之所以记忆犹新,因为当时心里有点别扭:作为农民的儿子,背着粪筐在村头转悠,我本来就不脸红。父老乡亲都是那么做的,我脸红什么?可是老师要求我们一定要写出自己开始是怎么看到人就脸红的,而最后是怎么终于不脸红的,而在不脸红的时候,我们的心都变红了。我当时想:这种逻辑,好像是我们的心本来很黑似的。多年之后,我跟当年教过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说起此事,仍然有点耿耿于怀。老师说:别发牢骚了,你写篇小说吧!我却至今没写这样的小说。我知道,如果写小说,加一些想象的细节,加一点矛盾冲突,它会更生动。但我有点舍不得,因为我所经历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我不忍心让它成为“小说家言”。这与我反对一些评论家把作家严肃的历史思考解释为新历史主义一样。

  

  回想当年的勤工俭学,我也有感激之情。因为正是在那些活动中,我学会了编筐、编席、编斗笠、编鸡笼。在我离开学校之后,这些技能曾经为我的生活提供过方便。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