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孙俍工译著为鲁迅平冤
发布时间:2016-03-04 编辑:
分享

  ◆陈扬桂

  

  1929年6月,孙俍工收到一个寄自岛国日本的包裹,打开一看,是一本名为《中国文学概论讲话》的中文译著。在书的扉页,写着“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  孙君请鉴   节山书”的字样。这位“节山”,就是日本著名汉学家、《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一书的作者盐谷温。而把该书译成中文的正是孙俍工。

  

  孙俍工是湖南隆回县司门前镇孙家垅村人,我国现代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中文版行世,除了他和盐谷温,最感欣幸是鲁迅。

  

  作为著作等身的大文豪,鲁迅一生出版了那么多的著作,而他的文朋诗友所出版的作品更是无法估量的,为什么中文版《中国文学概论讲话》的出版,会让他感到欣幸呢?我们读一下1936年12月14日胡适致女作家苏雪林的信,就会知道其中因由。胡适在信中说:“现今盐谷温的文学史已由孙俍工译出了,说鲁迅抄盐谷温,真是冤枉。我们应该为鲁迅洗刷明白。”

  

  原来这部译作的出版,使鲁迅得以从缠身多年的“抄袭案”中解脱出来。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早在1925年11月份的《现代评论》第二卷第50期上, 陈源发表一篇“闲话”,题目是《剽窃与抄袭》。其中说:“我们中国的评论家有时实在太宏博了。他们俯伏了身躯,张大了眼睛,在地面上寻找窃贼,以致整大本的剽窃,他们倒往往视而不见。要举个例吗?还是不说吧,我实在不敢开罪‘思想界的权威’。”所谓“思想界的权威”,是当时某些人送给鲁迅的“封号”,因为陈源没有点出鲁迅的名字,鲁迅当时并未给予回击。

  

  然而,陈源见含沙射影没有触动鲁迅,便指名道姓攻击起来。他相继写了《致志摩》一文,发表于1926年1月30日在《晨报副刊》,说到:“他常常挖苦别人家抄袭。有一个学生抄了沫若的几句诗,他老先生骂得刻骨镂心的痛快。可是他自己的《中国小说史略》却就是根据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一部分。其实拿人家的著述做你自己的蓝本,本可以原谅,只要你书中有那样的声明。可是鲁迅先生就没有那样的声明。在我们看来,你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也就罢了,何苦再去挖苦一个可怜的学生,可是他还尽量的把人家刻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本是自古已有的道理。”

  

  因为点到了《中国小说史略》这部书名,鲁迅不得不做出回应。于是写了《不是信》,在1926年2月8日《语丝》上发表。文中说:“盐谷氏的书,确是我的参考书之一,我的《小说史略》二十八篇的第二篇,是根据它的,还有论《红楼梦》的几点和一张‘贾氏系图’,也是根据它的,但不过是大意,次序和意见就很不同。”

  

  鲁迅虽然作了回应,但基于当时完整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还没有中文本在国内流行,国人对其全貌知之甚少,他懒得作太多的辩解。而当孙俍工的中文译著《中国文学概论讲话》,还有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日译出版后,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中便对陈源作了猛烈的反击:“现在盐谷教授的书早有中译,我的也有了日译,两国的读者,有目共见,有谁指出我的‘剽窃’来呢?呜呼,‘男盗女娼’,是人间大可耻事,我负了十年‘剽窃’的恶名,现在总算可以卸下,并且将‘谎狗’的旗子,回敬自称‘正人君子’的陈源教授,倘他无法洗刷,就只好插着生活,一直带进坟墓里去了。”

  

  陈源是英语教授,曾留学英国,1922年回国,经常在《现代评论》杂志上发表“闲话”杂文,与鲁迅论争。他事先并没有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与盐谷温的著作进行过认真的比对,只是听信了他人的不实之辞而对鲁迅予以攻击,所以,当鲁迅言词尖刻进行反击时,他也不好再回敬什么了。

  

  事实上,1926年6月26日,盐谷温作了《关于明代小说“三言”》的演讲,说到“我前学年度在大学里讲中国小说史……看到从前著《宋元戏曲史》的王国维氏及近来著《中国小说史略》的北京大学底鲁迅氏(周树人)等未曾见过的书籍……”可见盐谷本人当时已看到《史略》,并没有觉得被“剽窃”。特别是将鲁迅《史略》译成日文的,正是盐谷教授的学生松枝茂夫。倘若真有“剽窃”,他不可能不为恩师“讨还公道”。

  

  鲁迅剽窃原本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没有孙俍工的译著,造谣传谣者总会大有人在,而针对他人的冤枉诽谤,鲁迅也有口难辩,莫奈其何。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