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敏的《幸存者手记》体裁非常特别。书的简介称它是“另类的成长小说”,而在我看,它根本就是一本关于文革(尤其是广州文革)的个人史。它以一个小女孩立冬的视角和经历,串起她对疯狂十年的记忆碎片,构成一个《狂人日记》式的梦魇,一个《铁皮鼓》式的寓言。在形式上,这是用诗化的散文语言写出来的小说;而在性质上,这是一部以思辨和幻想方式写出来的自传。这是想像的回忆录。 波兰诗人米沃什在《米沃什词典》中说:“所有的传记都是作伪,我自己写的传记也不例外……”谢泳也写过一篇《回忆录是靠不住的》,根据民国原始文献,指出黄仁宇《黄河青山》评论蒋介石时的失实。不妨作一点引申:真正的回忆录未必靠得住,而虚拟的小说未必就靠不住。就以文革历史为例,像杨绛《干校六记》那类自述,是何等的轻描淡写啊,那何曾是真实的文革呢?相反,《幸存者手记》是小说,是虚构,但在思想意义上,我相信它要比《干校六记》逼真得多,可信得多,更不必说历史思辨上的穿透力了。 书的最后部分有一节写1976年的大地震,“我们从来信仰奇迹,然而此时我们的骨骼和信仰都轰然粉碎了……那些伟大的石像从底座上被掀起,它们倒塌,破碎,变成废墟的一个部分。你看到它的躯体里面原来是空的。”这里的地震是双重的,既是地质的倒塌,也是政治的倒塌。小说里的“我”,既是地震的幸存者,也是政治的幸存者。 而“我”的朋友荞荞,却在无人知道的地方无声无息地死去了,“或许她没有先被切开喉管,也没有在喉部顶塞竹简,因为用不着了。”这些话,看起来很轻,其实很重。 (稿源:胡文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