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呼啸中,邵东县双凤乡余庆村村民李光华正忙着“招呼”自家的牛。“送来了牛,送来了衣服,还送来了钱,解决了我们全家过冬的燃眉之急。”李光华露出朴实的笑容。
“双凤乡余庆村海拔220米,该村总人口536人,贫困对象143人,贫困人口占到了全村人口近30%,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是这个村的真实写照。”邵东县经济开发区综合管理部副部长、扶贫单位第一书记彭家荣介绍。
扶贫怎么扶?帮困怎么做?邵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向,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书记荣小平,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副主任吴云辉,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副主任梅世江,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工会主席申忠良等人走到了一起,共同为余庆村的脱贫工作出谋划策,充当起扶贫一线的排头兵。
邵东经济开发区:走在扶贫第一线
刘向:
扶贫要扶智
邵东县堡面前乡大羊村曾经是邵阳一个贫困村,可是现在的大羊村却摆脱了贫困,做起了致富的“领头羊”,荣获“全国最美乡村”称号,这一切都离不开刘向的帮助。“刘主任就是我们致富的方向标,指引我们找到了致富的新方向!”大羊村村民这样评价刘向。告别富起来的大羊村,刘向又在双凤乡余庆村帮助村民寻找致富的新方向。
寒风凛凛,一间破烂的土砖房,空空如也的猪圈,仅有的一台彩电,这就构成了郑伯民和女儿“温暖”的家。郑伯民已年过花甲, 50多岁的时候才喜得一女,老婆在孩子出生后不久便去世了,郑伯民一人身兼父母两职抚养孩子,父女俩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依靠售卖自家畜养的猪和牛。屋漏偏逢连夜雨,家里唯一的生活来源——猪和牛也因未知原因相继死亡。这对生活本来就比较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近几年,上了年纪的郑伯民身体特别差,全身血管供血不足,还患有肺气肿、咽喉炎等疾病。贫病就像个恶魔一样笼罩着这个不幸的家庭。
刘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马给郑伯民一家送来4900元钱,购买了一头大黄牛。“牛?扶贫还送牛?”刘向的做法引起了村支书的不解。
“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精准分析贫困原因,精准扶助贫困对象,精准力求一户一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头牛既可以让贫困户养牛耕种一家人的田土,又可养牛产仔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刘向娓娓道来。
刘向还给小女孩带来了她最喜欢的书,送来了必要的文具用品,还教小女孩读起课文。“一个家庭没有一本书,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扶贫要扶智,要让下一代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走出大山!”
荣小平:
将扶贫工作进行到底
在余庆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有没有认识合适的姑娘,给我儿子介绍个对象?”闭塞、贫困成为了余庆村的代名词。
“穷啊,当时我们一家子连喝水都成问题,没有水井,只能从很远的地方挑水来喝。九岁的孙儿看到我挑水辛苦,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小小的手都已经被勒出一条条血印还说没事,我这个做爷爷的揪心呀!”耄耋之年的郑伯友回忆起往事不禁泛起泪花。
荣小平第一次来到郑伯友家,便见到了郑伯友的小孙女。瘦弱的身躯立在爷爷身边,帮忙端茶递水,还不停的张罗着荣小平吃饭。“最让我想不到的是小女孩已经18岁了,可是根据身高体重判断像极了一个十二三的小女孩。我掏出1000元钱给她时,她伸出的哪是手啊?明明是皮包骨呀!”荣小平痛心地说。
喝水困难,荣小平便捐资3000元解决他们一家的用水问题;小孩读书要用脑,荣小平便带来了营养品,郑伯友亲切地说:“小平不是我的亲人,却胜似亲人。”而荣小平也早已把郑伯友当做了自己的亲人。一次次进村,一趟趟来访,荣小平将余庆村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再苦再累我也要将扶贫工作进行到底。村民已经把我当做了自己家人一样对待,哪有人不经常回自己的家呀!”荣小平说。
吴云辉:
扶贫与扶心并行
“开发区的领导是我们一家人的恩人啊,他们的恩情我们难以回报。”贫困户李光华向记者倾诉。 54岁的李光华是余庆村的特困户之一,老婆是个智障,不会讲话,一对双胞胎儿女也不幸去世。身患胆囊炎的李光华不仅要赚钱治病,更要照顾这个已经支离破碎的家庭。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副主任吴云辉不仅私人拿出3000元扶持他发展养殖业,更在李光华老婆住院期间,自己掏出了1000元当作医疗费用,衣服、米、油等更是不断,除此之外,他还花5000元买了一头牛送给李光华一家。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成多,众人拾柴火焰高。吴云辉还号召社会各界人士为李光华捐款捐物,掀起了一场奉献爱心的高潮,先后募捐得到近38000元,为李光华解决了燃眉之急。
“我们一家人住进了新房,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居然实现了!”吴云辉在得知李光华家的房子被政府定为D级危房时,迅速与梅世江、申忠良、彭家荣等人出资挑起了建房的重任。从选址到规划,从购买建材到选用施工队,吴云辉亲力亲为,将李光华的事视为自己的事,为他修建了一栋60平方米的砖瓦房。
“吴主任做的事,我们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永远感激您。”李光华向吴云辉竖起了大拇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刘向、荣小平、吴云辉等人的共同帮扶下,该村脱贫已达13户,得到政府扶持养殖业的有18户,其中也有16户已脱贫,扶贫攻坚成效立现,硕果累累 。
两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可就是这两年的时间改变了贫困家庭的命运,也见证了甘当扶贫攻坚“排头兵”的激情。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只有增强‘自我智力造血’才是扶贫工作的治本之策,也只有通过‘智力扶贫’才能彻底扭转贫困落后的面貌,让群众真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刘向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