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观察
“新基建”带动扩大内需和升级发展
发布时间:2020-05-02 编辑:
分享


□ 贾康


国家发改委近日首次明确了“新基建”包含的三大方面和七大领域。此前,舆论对“新基建”抱有期待和展望同时,也有一些疑惑的声音。“新基建”与“老基建”有什么不同,疫情之后靠基建投资这条老路拉动经济还能行得通吗?


与以往的基建投资不一样。“新基建”项目群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信息网络升级为特征,面向高质量发展对接新产能、新消费,提供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服务等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有人担心,“新基建”会不会重蹈25年前香港“数码港”的覆辙,最终空有一流的建筑硬件。这有一个认识误区:“新基建”所包含的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中心、5G网、产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其具体形态当然会包括一部分不动产,比如位于新区或者开发区内以高楼大厦形式出现的平台公司总部或中心。我们熟悉的阿里巴巴、腾讯、京东、苏宁等,都有这样的中心,事实也已证明,这些企业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内积累起不小实力,同时又要乘势继续求得更大发展,其中心建设并不等同于“假大空”的水泥基建。


同时,我们也需提防“新基建”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一味追求表面豪华的建设趋向。更注重结合国民经济实际需求,把握信息技术和“万物互联”网络应用趋势,处理好不动产建设与现实应用优化结合的关系。


如果这种外在与内在的关系处理好了,也就规避了所谓“新基建是不是新版4万亿”的担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之下,“4万亿一揽子刺激计划”势在必行,但在发挥重大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一些问题。当然,有声音说它造成了产能过剩,对此笔者反复强调过,看似过剩的产能,于某种机制创新条件下,可以瞬间就转化为有效产能,比如钢材、水泥等的过剩产能,可以在PPP等新机制启动后,马上形成大量市场订单,转化为有效产能。所以真正的优化结构,并不是简单贴标签,而是要找到好的机制,调动产能潜力并挤掉落后产能,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在“新基建”所形成的以数字信息技术支持产业及技术经济结构升级过程中,新旧产能要进入一个结构优化、综合绩效提升的轨道。这里面涉及的很多机制创新,会使所谓的过剩产能也得到新机制支持,更好地对接有效投融资项目而成为有效产能。


把上面几个层次厘清之后,就更没有必要担心“新基建”对经济的实际带动能力了。“新基建”是什么?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具体载体与支持体系。第一生产力的特点,是在传统生产力要素里加入了乘数效应,所以它是排“第一”的生产力。因此,只要做得好,它的带动能力非同小可,这正是我们要追求的扩大内需和升级发展。因此,该考虑的不是“新基建”的实际带动能力强不强的问题,而是在认识到它强的同时,能减少实施中的偏差,使之体现得更强、更合乎意愿。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